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月刊: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情怀

http://www.CRNTT.com   2024-05-09 01:07:24  


 
 
  1.“中华民族”是华夏文明共同体的现代名称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如果说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已经有了虽松散、却也清晰的“华夏文明共同体”意识象征——“天下共主”,秦始皇兼并六国、平定百越以后,更是明确建立起郡县制基础上的大一统共同体意识,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核心内涵。

  近期有台湾官员公开指称“炎黄子孙只是中国古代传说、神话”,这样的“质疑”完全是出于民进党内“政治正确”的需要。曾经也有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名词是梁启超先生清末时才第一次提出为由,质疑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明显的偷天换日式逻辑错误。试问能否因为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源自日语,就推定中国境内不存在民族?这种逻辑十分荒谬。“民族”实际上是一种区分不同区域人类共同体的表述方式,有时用“族群”进行区分更加准确。世界上关于民族(nation)的定义多种多样,相同的就是都指代某一特定人群构成的共同体。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在其名著《民族认同》一书中概括了现代民族的五点特征:⑴历史形成的领土;⑵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⑶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⑷所有成员所共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⑸与领土变动相伴随的共同的经济。〔2〕可见“历史记忆”“神话传说”“大众文化”“权力和义务”“经济生活”等等分别描述了民族共同体的不同面向。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就像美利坚民族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基础上的跨种族、跨语言政治共同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发端于原初不同族群,却早已超越单纯的血缘关系。在主体族群与其他族群共同生活、交流交往、文化融合、政治整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特性的“亲近感”。这种文化共同体既是血缘的,也是文化的;既有传承性,又有建构成分,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3〕

  2.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

  1840年之后,华夏文明共同体的“天下观”受到来自西方列强建立在领土、主权、边界意识基础上的现代国家观的强烈冲击,激发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国族概念来描述华夏文明共同体。1912年10月10日在既有封建的大清帝国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成立了亚洲第一个现代国家(state),即主权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中国”就是当时的“中华民国”简称。中华民国的建立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作为新的共同体名称。从此“中国”和“中华民族”意识开始一体共构,并且深入人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