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中评智库:卢哲论如何培养香港青年国家观

2024-06-30 00:21:15
中评社港澳部副主任卢哲(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参加第十五届中评青年论坛的发言者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记者 王小垣)第十五届中评青年论坛6月19日上午在香港总部举行,中评社港澳部副主任卢哲谈了对香港青年国家观的观察和思考。卢哲表示,在香港从“由乱入治”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为青年培养塑造正确、健康的国家观,势在必行。培养香港青年的国家观,要根植“祖国”的概念。一是从情感连结上,讲透香港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二是从地理联系上,香港青年要瞭解地大物博的国家与香港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有形概念;三是从法理上,理解并认同国家的政治体制,明确“一国两制”的意义。

  卢哲在发言中说,香港青年的国家观,在香港回归近27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关注,不可否认是因为其至今较为薄弱的现状——这在2019年“修例风波”的矛盾顶峰中尤其显现。卢哲说,我们现在谈的香港青年的“国家观”,可以理解为祖国意识、国家认同、身份归属感。由于历史原因,香港青年的国家观念并未能系统建立,因此在香港从“由乱入治”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为青年培养塑造正确、健康的国家观,势在必行。

  卢哲表示,国家观,是对自己国家政治上的制度理解与归属;感情上的历史文化的认同。香港青年国家观念的缺失,有其历史原由。香港在1997年之前受到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香港人法理概念中“香港”与“中国”的疏离,香港社会“政治和民族主义的真空”,对中国的完整历史认知与政治认同是缺失的。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并未完成系统的“去殖民化”过程,尤其是对国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未重视。在反对派劫持和外部势力干预渗透下,中学教育里的中国历史、香港与内地联系元素一直消减,长期存在歧视和污名化国家概念与国民教育的情况。学生没有受过客观的历史教育,不止与内地有物理上的阻隔,更有认知上的缺口。因此,近代史以来的香港,由于其殖民历史和“去殖民化”的不足,缺乏国家建构的意识、能力与体验,香港人对于“国家”的理解及政治认同存在缺失和误导。这直接的后果就是香港青年没有“国家”的概念,缺乏国家观,无法从历史文化或政治体制上理解和认同中国及其发展现状。

  卢哲谈到,香港青年国家观缺失的矛盾爆发点显现于2019年“修例风波”当中。而即使在国安法实施之后,“一国两制”实践中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的薄弱性仍显而易见。还必须看到,部分青年行为折射出他们不仅“国家观”缺失,法律意识也淡薄。很多青年并不清楚主权是国家的底线,国安是国家的红线,甚至也不清楚分裂国家和暴力有刑罚后果。可以说,部分青年对物理形态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法理形态的“国家”都是没有概念的。“因此,正如许多学者所呼吁,香港教育改革及香港青年心理文化的重建刻不容缓,青年国民教育与人心回归工作必须重视。”

  卢哲认为,培养香港青年的国家观,要根植“祖国”的概念。

  卢哲说,现时部分香港青年甚至很多香港不同界别的人士,对“国家”的概念是约等于“中央”即中央政府的,似乎“国家”就是一个“政策发布的机关”,与香港更象是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香港早年坊间称呼英国女王为“事头婆”(老板娘),也是自我定位“被领导”的关系。香港长期缺失“祖国”的概念,不理解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因此,让香港青年树立起“祖国”的概念十分重要。“祖”,即“根”。香港青年要从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中寻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来龙去脉”,也要认清祖国作为培育自己的土壤所承载的休戚与共。

  卢哲表示,香港青年树立的“祖国”概念,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度瞭解、参与和融入;也应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的理解、承认与归属。树立“祖国”的概念,一是从情感连结上,讲透香港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二是从地理联系上,香港青年要瞭解地大物博的国家与香港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有形概念;三是从法理上,理解并认同国家的政治体制,明确“一国两制”的意义。

  首先,情感连结上,香港青年要补上国家归属感、自豪感的一课。这应从历史渊源开始,让青年瞭解建国前后的历史与香港的渊源,瞭解香港人口的来源、构成与演变,瞭解香港与国家发展的息息相关。从国家整体的历史来看待香港的历史,从国家发展的脉搏来看待香港发展的脉搏,从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待香港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感受“荣辱与共”的国家一体史观。实际上,香港最近两年在积极推进的香港抗战史宣传正是尝试的方法之一。未来香港可从更多渠道加强情感连结,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自豪感自信心。

  第二,从地理上瞭解国家,也是香港缺失而需要弥补的。“我接触过不少对国家地理几乎没有概念的香港学生,深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或许能帮助香港青年对祖国的认识‘具象化’:中国地大物博、众多民族大团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文化,而香港是其中一个部分——这些都是香港青年需要瞭解的。”卢哲认为,学习地理的具体方式有很多,书本和影视宣传之外,学校的系统学习也应该重视。而亲身体验是最好的亲近和交流沟通的方式,“从交流中,一定能发现香港本地文化与例如两广文化、闽浙文化,客家文化等等的传承脉络和基因联系,这种天然的亲密感是融入和归属的最好基础。”

  2021年起,香港高中必修的公民科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至少要到内地考察一次,同时各界有很多内地交流团,卢哲认为,虽然有些时间较短,但至少让青少年对不同城市的距离和文化有初步的感受和概念,相关交流应持续并不断拓展。“瞭解”是“理解”的基础,“认知”是“认同”的开端。相信亲身踏足内地,“情理”与“实践”结合,能有最切身的体验,全面深化对祖国的认知和感情。

  第三,从法理上树立“祖国”概念,能对国家政治体制、执政党和“一国两制”政策有更清晰的理解。国家是人口、领土、政权、主权的集合体,也是历史、文化、族群的集合,国家不仅是历史命运共同体,而且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从法理上树立“祖国”概念,是让香港青年从宪制上理解并认同国家的政治体制,这不仅利于理解“一国两制”,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也摆正对执政党中共的态度。

  卢哲说,众所周知,香港在回归后曾长期“谈共色变”,“爱国”被污名化。2019年之后,国安法之下的香港社会,表面上的抹黑没有了,但深层次的认知仍然需要扭正。因此,让青少年学习、瞭解国家体制,瞭解国家运作、瞭解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是国家的一部分,明确“一国”是怎样整体的“一国”,才能瞭解“两制”是如何有效的“两制”。要扭转歧视,清除外部势力宣传机器的误导,强调爱国必是正义的、自豪的、理直气壮的。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作为参与国家发展的必备政治素养,香港青年应当通过学校和自身的深化理论学习,从而更敏锐地洞悉国家政策变化以及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求。

  卢哲表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7月24日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回信时指出:“希望你们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瞭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相信在“由治及兴”的新征程上,香港青年树立正确、健康的国家观,从情感、地理、法理上树立“祖国”概念,把个人的成长、理想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加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对国家命运前途的负责心、保持对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有助于瞭解国家发展大势,理解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性和“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在“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以更大的承担勇气和践行毅力为国家发展贡献独特的香港青年力量,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维持香港繁荣和稳定作出更多贡献。

该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主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院员林艳、束沐,高级分析师曹润来,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港澳部副主任卢哲参加了论坛并发言。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