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观察

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索

2024-06-17 00:23:42
  中评社╱题: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索 作者:曾昱(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传承性等特点,是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支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搭建闽台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湾青少年文化认同等途径促进和深化两岸闽南文化交流。

  一、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是构筑两岸文化认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一)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共祭轩辕黄帝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缅怀,体现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是两岸同胞同气连枝、同心同德和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文化认同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发展的内化过程。文化认同既存在于社会层面,也存在于个体层面,是个体在不同的情境和群体中进行文化态度决策和自我定位,进行社会适应的过程〔1〕。两岸同胞通过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两岸文化交流与对话可以促使两岸民众“交心”,构建正确的文化认知,提升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

  (二)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为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宗亲文化以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以及实现宗族和谐为目标,是儒家文化“和合”精神在闽台两地的共同表现,构成闽台宗亲联结的文化基点〔2〕。两岸同宗同族的文化历史渊源,使两岸同胞增进交流,消除隔阂,逐步强化民族历史认同感,幷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构建更紧密的情感联结。南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凝结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两岸南音文化的传承反映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认同。推动两岸南音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可持续进行,可以消除两岸人民心理隔阂,逐步推动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3〕。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对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意义不言而喻,例如闽南师范大学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对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高校青年学子之间相互瞭解与友好交谊具有重要意义。

  二、闽南文化的内涵与独特性

  (一)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形成

  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们(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幷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包括闽南方言、闽南风俗、闽南宗教、闽南文学艺术、闽南建筑等〔4〕。闽南文化是闽南族群在继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亚文化。

  以陈政、陈元光为主体的初唐南下汉民对汉文化在闽传播和闽南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闽南语言文化的形成与陈氏开漳有着直接关系,漳州人奉祀陈元光,尊为“开漳圣王”,陈氏父子大规模带有军事性质的移民,实现了闽南地区人口结构及其文化属性的改变,以“陈家军”为文化载体的中原语言文化成为闽南语言文化的主体〔5〕。闽南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泉州、漳州与厦门在闽南海洋文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闽南人海洋意识的成熟以明末的郑氏家族海商集团的形成为标志,闽南族群自中原移徙闽南之后,福建沿海居民将大海作为生活劳作的重要场所,认识到海洋的生存之道,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形成了开放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6〕。

  (二)闽南文化的特点

  1.开放性

  从隋唐开始,闽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世界最大的通商港口,泉州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当时泉州居民的种族、语言、文化多样,曾是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地。闽南地区的开放不仅带给世界一个瞭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也改变了闽南人的文化结构和生活质量。闽南族群开辟了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建立了宋元时期世界级的海洋商贸中心〔7〕。大批的闽南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出发前往东南亚经商或谋生,闽南方言与文化也随着闽籍华人的定居而融入到这些国家。

  2.包容性

  中原南迁的汉人将其原有的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幷与闽南的海洋文化交融而形成闽南文化,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交流,闽南文化在接纳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南洋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到当地的原有文化中。近代以后,吸收了西方文化元素的闽南文化继续更新,明清时期闽南人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而随着闽南人的海洋移民,东南亚各国近代的海洋事业也逐渐崛起。闽南人在商贸活动中强调互惠共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例如茶瓷文化已经融入到许多国家的宗教文化之中〔8〕,泉州南音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这也是体现闽南文化的包容性,闽南文化兼收幷蓄的开放胸怀。闽南文化兼容幷包,包容多民族多文化在闽南地区的共存。

  3.传承性

  闽南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闽南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又通过移民台湾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闽南方言和习俗、闽南工艺建筑以及闽南民间信仰等也随之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扎根,幷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闽南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影响着大陆闽南地区和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闽南籍华侨、华裔人群。闽南文化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得以传承、不断发展、趋向成熟。

  三、闽南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是两岸民众共同拥有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内涵,凝聚海峡两岸同胞的民族意识和向心力,在推进闽台文化交流和促进同胞心灵契合具有重大影响〔9〕。南音、木偶、歌仔戏、高甲戏等传承于闽南民间的戏曲艺术,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闽南精神文化不仅构建两岸“精神世界”共同体,而且推动两岸闽南文化合作交流向纵深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

  (一)闽南文化是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必须要重视闽南文化在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11〕。闽南文化研讨会、郑成功文化节、泉州南音国际大会唱、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国际木偶节海西论坛等都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属文化体系的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等的倾向、理解、认可和实践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台湾现有人口的70%多祖籍为闽南〔12〕,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宗族制度文化,是闽台宗亲血缘意识的反映,台湾同胞具有根亲文化传承的诉求。闽南族谱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血缘的历史见证,也是彰显两岸同胞血缘的源流记录〔13〕。

  以闽南文化为支点,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构建正确的文化认知,提升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围绕闽南文化基本内涵,通过精心策划的漳台书画展、青年音乐会、汉唐服饰秀等活动,增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14〕。在闽南文化背景下,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两岸文化交流形成的根源性、民族性,是维系两岸同胞不可隔断的情结所在。早期台湾的开漳圣王信仰带有强烈的地缘性,是所有迁台漳人的精神支柱和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15〕。


  (二)闽南文化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支点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不可隔断的情结所在,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上发挥重要作用。“爱拼才会赢”是闽南人的精神标识,激起两岸同胞的精神共鸣,使两岸人民“心灵相通”。闽南文化的凝聚力,一是发挥着包容幷蓄的作用,二是体现闽南文化的通融性。以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文化为基点,台湾青年在多样的闽南文化联结活动中实现深度文化体验,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闽台歌仔戏、泉州南音等。与大陆同胞经常互动、接触,产生情感联结,逐渐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两岸同胞首先要增进瞭解,进而相互认同,达到心灵契合。台湾地方文化和闽南文化均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人民说同样的闽南话,有相似的民间信仰,通过闽南文化的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文化共识,促进心灵的契合,从而共同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使命。

  其中一项以在厦门市就业的台湾青年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显示,有71.6%的受访者表示参与过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且参加内容丰富的两岸文化活动的台湾青年均表示该举措有助于消除对大陆的心理隔阂〔16〕。2012-2019年间参加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营员们表示通过研习、交流及参观考察,促进两岸青年学子文化交流,充分感受闽南文化,促进台湾青年加深对祖地文化的瞭解,幷致力于共同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让两岸高校青年学子的心贴近了〔17〕。

  四、促进和深化两岸闽南文化交流路径探索

  已有研究提出的以闽南文化为载体,促进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举措主要包括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理论研究、加强“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特色学科建设、开展闽南文化可视化传播建设项目〔18〕;不断加大和提升闽南文化交流面、丰富交流的内容、不断创新两岸文化交流的途径〔19〕;增强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以漳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为纽带,深入实施“四个交流工程”〔20〕。

  闽台两地有着天然的“五缘”关系,血缘相亲,文源相同,以闽南文化为依托,增进台湾青年对两岸共有的历史文化的瞭解,将有益于逐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一)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与澎湖融合发展实践”。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可以尝试以下途径:一是泉州、漳州两地依托祖根文化优势,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的族谱对接和寻根祭祖需求,积极开展“泉漳台根脉对接”活动,建构祖根文化交流中心,增加文化交流内涵;二是扩大闽南文化在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例如将朱子理学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逐渐得到东南亚社会的普遍认同〔21〕,泉州南音在东南亚的传播等,促进东亚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三是增进两岸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合作空间,建设集文化展示、闽南民俗、技艺展演和学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闽南文化品牌交流平台。

  建立规范化的两岸闽南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如促进送王船仪式、闽台歌仔戏、漳州手工制香技艺等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发挥闽南书院文化传承和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与作用;探索闽南土楼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索闽南海洋文化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在推动闽南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两岸同胞增进交流和理解,使两岸同胞“心连心”。

  (二)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

  《意见》指出,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当前应持续推进闽南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增进两岸融合发展,达到心灵契合。

  多元化是指两岸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化。如建立海峡两岸族谱文献馆、举办两岸青少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设立闽南方言研究机构等,在各种形式活动过程中传授和推广闽南文化。

  系统化是指持续开展促进两岸融合的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一是发挥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及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文化交流活动;二是开展闽南艺术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如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艺术展、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民间民俗展演和闽南民间技艺展演等;三是开展闽南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如2021年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和厦门文化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海洋·非遗文化论坛。

  精品化是指重点推进影响大、知名度高、台湾青年参与度广的闽南文化主题活动建设。如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打造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构建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品牌,台南市和泉州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都有着丰富的郑成功文化资源,郑成功文化具有海峡两岸地域特色,是海峡两岸同胞认同幷拥有的中华民族文化。

  (三)搭建闽台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湾青少年文化认同

  闽台两地中小学校加强校际交流,着手建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比如海峡两岸青少年闽南文化研习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专题讲座、交流座谈、实地考察、文艺联欢和体育竞技友谊赛等,让两岸青少年相互瞭解以及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开展体验式、沉浸式闽南文化交流活动,让台湾青少年瞭解和体验闽南文化的精神,提升台湾青年学子对祖地文化的认同,促进两岸青少年的心灵契合。

  海峡两岸的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中华文化。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对话机制的建设,提升两岸文化认同。个体的认同心理要素是一种从认知到情感,进而影响到行为层面的心理过程,幷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作用〔22〕。从文化认知入手,即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渊源、语言文字、闽南技艺传承和风俗习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文化认知会影响台湾青少年的心灵契合程度,同时在实践层面也对其国家认同状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莉,李庆安,林崇德.(2014).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8-75.

  〔2〕林德荣,蔡沙沙.(2023).闽台宗亲联结提升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4),79-92.

  〔3〕孙吉杰,李松林.(2020).论两岸南音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中的独特作用.武夷学院学报,(10),62-66.

  〔4〕杨雪燕.(2013).闽南文化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27-31.

  〔5〕张嘉星.(2017).再论闽南文化形成于初唐.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23-28.

  〔6〕汤漳平.(2014).试论闽南文化与楚文化之关系. 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交流论坛-闽南文化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论文集,98-106.

  〔7〕〔8〕林华东.(2020).论闽南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2-46.

  〔9〕〔10〕〔13〕朱定波.(2013).海峡两岸应共同构建闽南文化传承体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3),116-120.

  〔11〕〔12〕〔19〕林晓峰,曾萱.(2018).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径.闽台文化研究,(2),5-12.

  〔14〕〔20〕张晗,苏奕斌.(2023).用闽南文化点亮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N].闽南日报,2023-9-21(1).

  〔15〕郑镛.(2015).从开漳圣王信仰看闽南文化的传播.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7.

  〔16〕巨东红.(2020).台湾青年大陆社会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厦门市的调查分析.闽台关系研究,(1),49-61.

  〔17〕曾昱.(2023).两岸青年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探索——以闽南师范大学“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为例.闽台文化研究,(4),93-97.

  〔18〕李顺兴.(2021).以闽南文化为纽带 服务两岸融合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48-49.

  〔21〕邓文金,林晓峰.(2022).闽南文化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海洋·非遗文化论坛(厦门)学术成果综述.闽台文化研究,(1),116-120.

  〔22〕傅承哲,周子玥.(2020).内地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比较研究.青年探索,(2),99-112.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5月号,总第317期,P115-119)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