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观察

社评:莫迪胜选后的中印关系更具不确定性

2024-06-10 00:11:04
  中评社香港6月10电(评论员 胡志勇)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印度大选中以微弱优势获胜,人民党拿下议会240个议席,比上届赢得的303席少了许多。莫迪将成为尼赫鲁之后第二位连续执政三届的总理。

  中印关系在莫迪第一个任期后半场就急转直下,从2017年的洞朗事件到2020年初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印度在中印边界至今仍陈兵十万以上。印度外长苏杰生多次公开以边界问题绑架两国关系,声称边界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无法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现在大选已经尘埃落定,中印关系究竟怎么走才符合两国利益?我们对中印关系未来走向深感担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印关系战略合作与战略互疑并存。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将印度提升为重要伙伴,视印度为遏制中国崛起的关键战略资产。莫迪政府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全面去中国化,在战略上与美国携手遏制中国。“印太战略”将印度洋与西太平洋连为一体,符合印度的战略利益。印度积极利用美国围堵中国之机,在提升印度国际事务话语权的同时,更直接推动印度在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获取更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但在印度与伊朗就恰巴哈尔港达成协议后,美印之间出现了严重裂痕,加上印度在加拿大和美国实施的暗杀行动以及印度中央执法局对德里首席部长凯吉里瓦尔的逮捕等诸多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导致双方的不信任,凸显双方在利益和立场上的分歧。随着地缘政治的演变,美印之间矛盾会日趋加深。但在联合抗衡中国的立场与行动方面,美、印两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第二、中印经济摩擦与融合并存。

  在美国全面打压中国、试图将产业链供应链从中国转向印度,以降低对华的产业依赖,取代中国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但由于印度综合实力不足,难以承接中国产业链转移,更无力取代中国制造地位。

  尽管中印之间的边界争议和政治摩擦使两国渐行渐远,但中、印两国经济合作却意外保持了稳定甚至增长的态势。中、印两国在摩擦中融合,在竞争中合作,保持了最低限度的经济互动。2023—2024财年,中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达1184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850亿美元。中、印两国的贸易逆差是双方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造成的结构性问题,也证明了印度采取的与中国经济“脱钩”政策完败,更让外国企业进一步刷新了对印度营商环境与投资的认识,转移产业链到印度的意愿进一步降低。

  中、印两国在务实领域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印度强行对华“脱钩”加剧了中印关系紧张。抵制中国制造,与中国“脱钩”更孤立了印度自己,加速印度的衰退,中印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第三、盲目自信与逢中必反心态并存。

  一个健康、稳定的中印关系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印是伙伴不是对手,应该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也是搬不走的邻居。中印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印度必须调整修正好对华心态,克服盲目自信和“逢中必反”的心态,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相向而行,才能使中印关系走向正轨。

  第四、中印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仍存。

  尽管中、印两国政治发展停滞不前,但中、印两国在诸多领域合作的空间依然存在,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可以加强合作。

  尽管此次大选印度人民党没有获得大胜,莫迪话语权有所下降,也给中印关系带来新的变数,但莫迪很可能将继续推行对华强硬政策。印度新政府能否采取务实、理性的态度,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印关系回归正轨,就看印度是否能同中国相向而行。但指望中印关系迅速回调既不现实,也不理性。对中印关系未来走向,我们要有长期心理准备,中印友好需要双方共同的需求,不能一厢情愿。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能将印度完全推到对立阵营。但要高度警惕和防范印度在台海、南海等议题上的联动,破坏中国与有关当事方解决争议问题。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