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观察

社评:台“黄仁勋热”背后的餐桌与菜单之问

2024-06-13 00:05:16
黄仁勋边吃三明治,边开记者会。(中评社 张颖齐摄)
  中评社香港6月13日电(评论员 束沐)半导体公司英伟达(台译辉达)创始人、执行长黄仁勋日前赴台参访,参加台北国际电脑展、发表演讲,还深入夜市大秀亲民,并与林百里、张忠谋等台科技企业界大老餐叙,被岛内媒体称为“刮起旋风”,引发两岸舆论高度关注。台湾掀起“黄仁勋热”,既有其个人魅力因素,也体现了近年来AI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归根到底是迎合了岛内一种被政治化的“想象共同体”,背后的尴尬却令台湾社会陷入集体沉默。

  作为当代美籍华裔菁英的佼佼者,黄仁勋的履历与事业,不仅完美契合了“美国梦”的传统叙事,也高度符合长期以来岛内“出头天精神”和“台湾之光”的本土意识形态,台湾民众钦佩黄仁勋的成就、像追星般关注他的一举一动,这本是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样,另一位在高科技产业界炙手可热的AMD总裁苏姿丰,也因相同的身份背景,获得台湾社会强烈好感,甚至有媒体发现苏、黄两人还是远房亲戚,都出自台南世家,更激发了不少台湾民众的自豪感。

  有别于传统外省籍、或在台接受完整基础教育后、带着中华文化“底色”去美国深造成才的台湾菁英,黄仁勋、苏姿丰作为“台南囝仔”幼年即移民美国,这种所谓“台裔美国人”的身份,恰恰正中“台独”势力谋求切割两岸血缘和文化纽带、分化包括台胞在内的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的下怀。可见,民进党政府和绿营舆论越是吹捧黄仁勋等人,越是带着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色彩。

  尤其是,随着美国近年来发起对中国大陆的“小院高墙”科技封锁战,黄仁勋、苏姿丰麾下的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美国“以台制华”战略的新抓手,形成了既拉拢、又防备,以政治为导向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上述背景下,即便英伟达、AMD等公司明确认识到中国大陆产业链与市场的重要性,亦保留和经营在大陆重要事业和伙伴,但也不得不遵守美国对华禁令,而这恰恰成为“台独”势力谋求两岸经贸脱钩、科技断链、依附美国抗中“小圈子”的绝佳样板。

  一言以蔽之,绿营舆论炒作“黄仁勋旋风”、吹捧“台裔美国人”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就,本质目的是建构“经济台独”论述。过去,日益紧密的两岸经贸关系,始终是“台独”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但如今“时代变了”,美国对华科技战、贸易战,成为“台独”势力紧紧抓住的稻草。从蔡英文任内开始鼓吹所谓“台湾是世界的台湾(意在否定台湾是中国的台湾)”的民进党政府,在高科技和区域经贸合作领域“脱中入美”,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支点。

  重视台湾地区产业与市场、利用“台湾背景”亲近岛内社会,本是黄仁勋等科技商人的企业发展策略,这无可厚非。黄仁勋此次参加台北国际电脑节,刻意避免与赖清德同台,也反映其在两岸、中美间“走钢丝”的考量。但“台独”势力藉机政治炒作,在岛内混淆视听、误导民意认知,必须引起两岸舆论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如果台湾民众能够冷静下来,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就可以逐渐体悟到,岛内“黄仁勋热”背后,其实浮现出一个台湾社会普遍不想面对、不敢面对的尴尬事实。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尴尬事实”,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那句“惊人之语”再合适不过: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在菜单上。仔细观察黄仁勋此行,其中两个最令台湾舆论轰动、最让岛内网民兴奋的片段,恰恰是“一张餐桌”和“一张菜单”。前者是黄仁勋在平民餐厅参加台湾科技界大佬餐叙的一幕,后者是黄仁勋在台大演讲时播放的,以台湾岛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台湾各大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一幕。

  毫无疑问,黄仁勋代表的是AI时代先进科技生产力,但在当前国际格局下,这只是美西方封闭“小院”内的生产力,本质上属于由美国垄断尖端技术、独尊市场秩序、不容他人赶超的生产力。因此,这种生产力,在技术属性上确实是“进步”的,但在政治和历史属性上却是“落后”的。如此一来,在这种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之下,台湾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乃至人才,或许每一方、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餐桌”上的饕客,却不知不觉变成“菜单”上被享用美味。

  蔡英文曾奢言“台湾不做棋子,要做棋手”,但事实上过去八年来,台湾越来越像布林肯口中的“菜单”,将民脂民膏一道又一道送上美国人的餐桌。黄仁勋在离台前夕对媒体坦承,英伟达有意在台湾扩大投资,但担忧缺电问题,新任台“经济部长”郭智辉则打包票回应说台湾电力充足,外界不必担心,潜台词恐怕是:“如遇电力紧张,轮番对台湾居民用户限电、停电就好,外资不必担心”,这不就是“量台湾之物力,结外人之欢心”的思维吗?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