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港政治

中评青年论坛:我们这一代的时代观

2024-06-27 00:12:43
参加第十五届中评青年论坛的发言者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6月27日电(中评社报导组)在香港回归二十七周年到来之际,第十五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于6月19日上午举行,本次论坛主题聚焦“以哲学思维论时代变局”,参加论坛的中评青年人,均在内地与香港学习、工作及成长,属于新一代香港青年,他们既见证了香港实践一国两制带来的繁荣与发展,也见证了香港由乱入治的历史变革,在正确认识与把握时代问题过程中,更是锻铸了新一代中评青年人的时代观。在本次论坛中,中评青年人以哲学思维来探讨在当前大变局之下香港青年应有的时代观,积极为香港由治及兴新时代献计献策。

  本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主持。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艶在发言中重点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面对时代之变需要怎样的两岸观。她表示,从参与见证习马会等两岸重大历史性时刻,到撰写分析两岸局势的文章时评;从亲身经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黄金时代,到目睹当前两岸敌意螺旋上升、兵凶战危的危局。这十五年间,两岸关系在变,她的角色身份在变,观察两岸的角度也在变。这些或感性或理性的点滴经历,逐渐塑造了她今日的两岸观,为其看待百转千回的两岸关系,沉淀下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基点。

  林艶从历史、文化、经济、世界以及青年五个维度具体阐述了她的两岸观,并提出了台湾史应该放在中华民族史中去考证,两岸关系走向应结合民族兴衰去把握;台湾“文化之光”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滋养;台湾不是什么西式民主样本,而是东亚民主的缩影;美国是影响两岸关系最大外部因素,绝不能按照过去经验推测美国在介入台海上会走多远;反独促统斗争不可忽视国际话语权;可以用“最大挑战”“最大机遇”“最大寄托”来概括两岸关系中的青年问题等观点。她指出,正是这一两岸观的五个层面,让其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政治两岸时,能够分清主流与支流,辨识真话与谎言,看清挑战和机遇。未来,也会结合时势的变化持续观察与思考,不断让其两岸观更加完善、更加深入。她认为,作为身处中评这个智库型媒体的青年人,只有始终秉承正确的两岸观,我们才能在观察分析两岸问题时做到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才能在台海局势风高浪急之际,让我们的声音始终具有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道义的力量。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以“我的融合发展观”为题作了分享。他表示,融合发展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核心内涵可以概括“尊重差异、聚同化异、共同进步”12个字。接着,他从作为“政策”的融合发展、作为“科学”的融合发展、作为“哲学”的融合发展、作为“生活”的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具体谈了中评社、中评智库对其“融合发展观”的影响与塑造。

  束沐表示,在作为“政策”的融合发展方面,他荣幸参与了中评社、中评智库团结带领两岸专家学者探索和构建“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全过程,也零距离见证了两岸融合发展从概念、理念上升到政策、理论的全过程;在作为“科学”的融合发展方面,他感恩与全社同仁一齐创建和完善中评大数据研究体系,实现了社会科学与资料科学的融合发展。

  在作为“哲学”的融合发展方面,束沐回顾了近年来以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区间思维、周期思维等哲学思维,提出“两个空间论”、“融合第三制”、“融合史观”等概念,反映了融合发展已经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体系;在作为“生活”的融合发展方面,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就是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穿梭两地之便、享受两制之利。他建议,在融合发展的脉络下,“一国两制”理论中“生活方式不变”论述需要进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追求更好的共同生活方式。

  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编委兼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分享了对香港青年科技观的看法,并结合在港工作生活的经历对香港青年如何塑造科技观分享了其个人建议。他表示,香港日益重视科技发展,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同时曹润来也指出,香港的科技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与不足,需要积极融入国家与世界。对此,曹润来分享了对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看法,认为香港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化等优势,来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所需。

  曹润来认为青年人是推动香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未来香港科技行业的希望和根基。他建议到,青年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塑造完善科技观:一是保持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参与科技创业;四是瞭解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案。

  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在发言中谈及民族观,重点是新时代如何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表示,在中评社的采访经历使其能持续跟进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走向、近距离聆听权威专家的智者灼见,有助于形塑看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也由此影响了自己的民族观,为其提供了看待民族问题的更为宏观、更加全面的视野——那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理当适用于港澳台与祖国的叙事中。香港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香港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过去的香港并不陌生,它曾指引着香港与祖国一路同行、风雨兼程。随着新自由主义在香港风生水起,在民族观方面,更强调族群叙事、小团体叙事,提倡多元化和差异化,反对过去传统民族观的宏大叙事,不利于香港青年民族认同感的强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海涵说,在爱国者治港新时代,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强化集体记忆、增进共同文化认同、共创中华民族利益福祉。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有助于推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水准,更有助于香港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谈及政治观,她表示,过去几年,她所身处的香港爆发了2019年的修例风波,但幸而在国安法生效后重新实现“由乱入治”;大洋彼案的美国则在2020年总统大选险些发生政变,近期还在多所大学出现针对以巴冲突的反战示威;而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尽管民众对民进党8年的执政表现怨声载地,但在2024年的大选中仍无法用选票将其赶下台。她说,“这些发生在我周遭的重大政治事件,持续打破并改变着我过去对政治的认知。以下是我经过沈淀反思后重塑形成的以民主自由为主轴的新政治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民主与自由,作为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理应有其边界与尺度,不能威胁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他人的自由等同样重要的价值。其二,西方社会对外灌输的那套民主自由价值,往往具备很大的功利性与伸缩性。当高举民主自由的大旗对自身不利时,西方政客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双重标准,马上走到民主自由的对立面。其三,我们应该打破对民主自由的迷思,民主自由程度越高并非等于政制就越先进。民主自由只是公民参与政治及地区治理的一种手段,但真正重要的是,能否由此达致我们的共同目的——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平及正义的社会。

  中评社港澳部副主任卢哲谈了对香港青年的国家观的观察和思考。卢哲认为,香港青年的“国家观”,可以理解为祖国意识、国家认同、身份归属感。由于历史原因,香港青年的国家观念并未能系统建立,因此在香港从“由乱入治”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为青年培养塑造正确、健康的国家观,势在必行。

  卢哲认为,培养香港青年的国家观,要根植“祖国”的概念。一是从情感连结上,讲透香港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香港青年要补上国家归属感、自豪感的一课。二是从地理联系上,香港青年要瞭解地大物博的国家与香港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有形概念,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能帮助香港青年对祖国的认识“具象化”。除书本和影视宣传之外,学校的系统学习也应该重视,而亲身体验是最好的亲近和交流沟通的方式。三是从法理上,理解并认同国家的政治体制,明确“一国两制”的意义。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作为参与国家发展的必备政治素养,香港青年应当通过学校和自身的深化理论学习,从而更敏锐地洞悉国家政策变化以及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求。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论及了国际观,她表示,我们所处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变化着,变局范围之宏阔、程度之深刻、影响之久远,都十分突出。在这样的大变局下,香港这个有着中西文化深厚交融的历史背景的国际都市,也受到深刻影响,特别是在2019年的修例风波与其后三年的新冠疫情度过后,香港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促使我们生活在香港的青年人们思考这座城市在大变局下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如同二战结束后殖民主义解体,“日不落帝国”威风不再一样,美国也不可能一直占据世界霸主的“宝座”乃是历史必然。因此,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肯定,中国的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是正道,也必然成为国际主流,而作为中国组成的重要一部分,香港的国际地位必然更加受到重视。

  郭至君也说,香港需坚守并强化其国际化优势,更加积极服务于国家的大外交战略。国际化深植于香港基因之中,从历史维度看,这座城市一直是联通中外的重要桥梁,在很多特殊时期发挥了独特的效果。常有声音说,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扮演着“超级连络人”的角色。而我以为,在大变局时代,香港不仅只是扮演“桥梁”的角色,而应该更高层次地融入到国家外交战略中,发挥全球化城市的作用,为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一份力。香港青年需进一步积极瞭解、学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时下国际关系、国际格局,清楚香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香港在大变局时代有无限潜力,香港青年在其中更加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我们需要常思考、常学习、常提升,充分瞭解香港、瞭解国家,更好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她最后说。

  中评社总编辑罗祥喜最后就各位青年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高度肯定了大家所谈的内容,并表示,中评青年能力强、潜力大,也是中评的希望所在。

  论坛全文和更多精彩内容将在中评月刊和中评网上陆续刊登。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分析师、中评社编委兼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港澳部副主任卢哲(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总编剧罗祥喜做点评(中评社 袁晓麦摄)
大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