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交纵横

中国驻美临时代办吁坚决拒绝美中“新冷战”

2024-06-26 00:14:19
中国驻美公使井泉:美中“新冷战”对全世界是灾难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井泉:中美之间仍相互需要,仍有很多共同利益,应努力寻求合作共赢。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中评社华盛顿6月25日电(记者 余东晖)中国驻美临时代办井泉强调,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展开“新冷战”,对全世界都是灾难,对所有人都是失败。他呼吁中美各界坚决拒绝“新冷战”,将“新冷战”阻止于“小雪球”状态。

  美国官方正在举办“选择美国”投资峰会,今年有大约一百家中国大陆企业前来参加,是近几年来最活跃的一次。“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24日晚间为参会中资企业举行招待会,井泉应邀在会上做主旨演讲,谈他对中美关系的观察与感受。

  第三次派驻美国的井泉感觉,中美关系的氛围总的说一次比一次冷,尤其这次派驻美国的前两年正值疫情期间,两国关系处于冷冻状态。他认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形势有所变化,今年上半年双边总体关系在变暖,双方交往意愿在增加。但纵向比较,如果将中美关系比成一块坚冰,现在表面有所融化,但内核还是冷冻坚硬,可能得花很长时间才能回到比较正常的状况。

  井泉表示,今年上半年,双方高层交往恢复,双方在两军关系、人工智能、禁毒、遣返非法移民、人文交流等很多领域取得了实在的进展。但是中美关系依然复杂,面临着台湾、南海、经贸摩擦、出口管制、对华制裁等许多问题;现在有1700多家中国实体被列到美方的制裁清单上。中美关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非常多。

  井泉表示,他在外交工作中一直敦促美国同行,要一起努力将中美关系推向正常轨道。什么是正常轨道?那就是尽管双方难免有分歧,但学生可以到对方国家学习,不用担心到了对方机场被遣返;商人到对方国家投资,不用担心钱投下去了,但政策变了,血本无归,还莫名其妙地被惩罚被制裁。

  在与美国工商界的交流中,井泉发现,除了两国关系中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大家更关心两国关系的方向,即预期感和确定性。投资周期大于政治周期,如果投资者难以判断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有太多不确定性,寒蝉效应就会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

  井泉希望中美双方驻对方的使领馆能够在两国人民和工商界之间架起桥梁,把两国各界拉到一起,寻找更多合作机会,实现共赢。他认为,中美之间彼此需要的大结构还是存在的,能互补共赢的领域仍非常多。

  井泉说,中国经济好,美国也会好;美国经济稳定,中国也会好。这不是一个零和博弈。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不要公开指责施压,想让对方屈服。这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化,可能起到反效果。还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井泉强调,现在有些人在讲“新冷战”概念,要坚决把这个概念制止住。他指出,中美之间隔着太平洋,双方并没有领土主权之争,双方打“热战”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台独”、南海争端等因素引发,另一种是意外突发事件引发冲突。但这两种可能性是可以通过建立规范来加以预防,中美并非必有一战。

  令井泉关切的是,现在美国有人鼓吹跟中国对抗,要“脱钩”,要“新冷战”,要对准中国执政党。“对这个我们要坚决地说不,坚决地拒绝。”井泉说道,双方应当加强利益融合,防止双方彻底脱钩,走向相互隔绝对抗。

  近期奥布莱恩、博明、加拉格尔等美国反华“鹰派”代表人物纷纷在《外交事务》撰文,主张强硬抗华,彻底与中国“脱钩”,甚至鼓吹“政权更替”,在美国外交学界也引发“自我实现预言”的担忧。

  井泉说,“冷战”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结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此过程中,即便有人说不对,但冷战已经改变了好几代人的想法,停不下来。现在“新冷战”论调还是“小雪球”,大家要努力把这个“小雪球”阻止住,不能让它越滚越大。
  井泉指出,中美双方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美人口占世界近四分之一,中美两国贸易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展开“新冷战”对抗,中美关系变成以前的美苏关系,这对全世界只可能是灾难,没有人能从中受益,对所有人都是失败。

  井泉承认,现在中美双方缺乏互信,一方提出的任何倡议,都可能被对方视为不怀好意的陷阱,由此合作经常变得寸步难行。他指出,改善两国关系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从上到下,通过两国元首会面达成共识,让工作层面去落实。另一种是从下到上,两国各界人士相互交流,互相感知,改善氛围,传导到上层,让决策更加符合民意。两种办法经常同时发生。他希望大家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增进两国的交流、合作与互信,静悄悄地坐下来管控分歧,更多地以结果为导向,多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井泉表示,之所以对两国关系改善还有预期,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中美之间还是存在广泛深刻的共同利益,双方还是彼此需要。“脱钩断链”对彼此都没有任何好处,“合作共赢、相互尊重、不冲突、不对抗”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井泉与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拉戈交谈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