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天下

王卫星为《台海情缘》作序:催人泪下的悲歌

2024-06-12 00:19:02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卫星(中评社 海涵摄)
《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 海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创院院长、著名台湾问题研究学者徐博东著作《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日前出版并于昨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卫星为该书作序,题为《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以下是序言全文:

  我与博东教授相识已近三十载,其祖籍广东梅州蕉岭县,但他的家族命运却因时局动荡而与宝岛台湾息息相关。因多年相交,我一直知道博东教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曾料想他的家庭必定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家庭。但当他的新书书稿《台海情缘——我家两代人的悲欢离合》送到我手上,迫不及待地连夜拜读之后,仍让我感到震惊、感慨和深思,一时间感情的潮水排山倒海而来。读毕掩卷,书中人物的经历所引发的对我心灵的绞杀与灵魂的震荡,让我潸然泪下,一连数日压抑着的情绪都无法平息,以至于当我在金门与厦门海域乘坐游轮时,面对茫茫大海,心中还感受着当年博东教授的三个弟弟当兵后,同一时间各自在对岸这两个岛屿上的那种“守望”与“煎熬”,回味着他们一家两代人的坚守,心情像眼前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家庭的悲怆,一个民族的悲壮写照,同时又凝聚折射了无数先辈们对信仰的忠诚和对理想的守望!

  书中所写的,正是博东教授的家族史——徐父徐森源出生于蕉岭,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统一,接受组织安排,赴台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一度官至国民党台中县党部书记长(主委)。后虽侥幸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但仍在香港、内地为对台工作继续努力奋斗,付出了毕生精力。在那“文革”特殊的年代,亦受了不小的委屈,直至辞世,始终与妻儿无缘团聚;徐母潘佩卿随夫赴台,后因形势所迫滞留台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幼子长大成人,一道浅浅的海峡,却无法逾越,让她隔海相思,苦苦煎熬了57年,直到2006年过世后才魂归蕉岭故乡,与她日思夜梦的夫君灵骨合葬在一起;博东教授的三个弟弟生于台湾,自幼失去父爱,与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始终与父亲无缘相见;博东教授则在大陆出生、成长,自幼失去母爱,历经磨难与奋斗,子承父志,终成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学术大家、有重要影响的智囊……仅这只言片语的简介,相信就已经足够引起读者探究这个特殊家庭的兴趣。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细胞,家事、国事、天下事是难以分割的,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其命运都是国家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更何况对社会和时局有着影响力的名门。博东教授的家族、家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其命运与中国革命和两岸关系紧紧连在一起,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同步共振。这是书稿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全书通篇放在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写家庭人物的革命历程、思想变化、不朽功勋以及曲折人生、悲欢离合,从出生、就学,到革命、聚散、委屈、转机等等,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不无关系;所述虽是家史,又辟有专章集中写徐森源的11位革命战友钟浩东、张伯哲、方弢、徐新杰、陈仲豪、谢汉光……等革命先烈、前辈,还有甲午台湾反割台抗日爱国志士丘逢甲后代丘念台等历史人物,彰显了徐氏家族的胸怀和品格,也是家与国同悲欢共命运的真实写照;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较为系统的记录了我党我军在台湾光复后一段时期的地下斗争情况,诸多细节皆为首次披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第一手的珍贵记录,弥足珍贵。阅读这些史料让我猛然感到,这个可谓一门忠烈的家庭,这个有着优良传承的家庭,这些人物其实离我们是这么近!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讲过,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事实。这部书给我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强烈的真实感、现场感。据我所知,博东教授为了更好地创作完成这本书,在海峡两岸查阅考证了大量档案、历史资料,采访了众多当事人或其亲朋好友,也实地探察了有关历史现场、设施、文物等等。写他的父亲,以其被迫害时写的《自传》及其战友的证明材料(实为交代材料)为依据,情真意切;写家庭的磨难,实事求是,不夹带任何意气偏见;写家庭的转机,就事论事,不带任何的虚浮。亲身所见所闻、亲朋好友的回忆,既有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故事,也有百转千回的爱情叙事,他父亲的爱情、亲情、忠贞、爱国,朴实无华、鲜活真实,战友并肩,惊心动魄,用青春和生命谱写革命经历和谋求两岸统一之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感人肺腑。他母亲的坚毅、执着、守望、责任,母兼父职,独自养家育儿,度日如年,用血和泪铸成了《卿梦思源——一个“共谍”太太在台湾的日记》(未刊稿),以寄托思乡、思亲、思“源哥”的千思万念,一位聪慧无私的贤妻良母伟大身影立在了眼前,令人动容。书中饱怀感情,但不感情用事,一切建立在理智、冷静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书中充满爱憎,但衡量的尺度客观真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书中细节处处体现著作者一以贯之的严谨治学态度,而严谨治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实事求是、不加粉饰,亦不扭捏,任何粉饰或扭捏的历史都是对后人的误导。否则,那就不能称为历史了,历史不能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说,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这部书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博东教授创作中汇聚之“心”。一是初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一生奉献,无怨无悔的奋斗历程;二是信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对革命胜利、两岸统一的必然性没有任何怀疑和动摇,一生奋斗、从不止息;三是用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全身心致力于伟大的工作、伟大的斗争、伟大的事业的专注精神,他们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的充满热情、饱含激情、无私奉献;四是苦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对两岸和平统一、争取民心、对台大政方针的不懈探索和真知灼见,很多意见对当前的对台工作颇有启示,因为这是有传承的历史亲历者提出的真知灼见。

  这部书给我的第四个深刻印象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人修史讲究艺术性、文学性,以让读者更细腻准确而又有兴趣、感情地去体会历史的场景、领悟历史的真谛、启发对未来的思考。我国历代史学大家往往也是文学大家,我们各级学校的语文教材、文学读物,很多经典篇章都出自史学著作,因为我们的民族自古有这个历史审美的传统。博东教授的这部书,文风清新、文字优美、文笔流畅而又朴实无华,引人入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掩卷发人深思,不似时下某些类似著述,要么平铺直叙,要么晦涩艰深,故弄玄虚,可谓“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我欣赏博东教授这样有艺术性的文字,能让人耳目一新。

  这部书还可以作为一部励志教材,给年轻人看。无论博东教授的亲属,还是他本人,人生曲曲折折、坎坷不断,有骨肉的分离、事业的挫折、组织的误解、旁人的冷眼;有国家的磨难、民族的悲欢、人生的曲折、心灵的拷问等等。面对各种不同的境遇,徐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始终秉持家国情怀,大爱超越小爱,满怀期望和憧憬地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心灵始终充满阳光,对未来始终满怀期望。这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担当的家族。这样的故事势必对当下的年轻人以深刻的启示,对一些浮华风气有伐经洗髓之助益。随着中国大陆的高速发展,年青一代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经历老一辈苦难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何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才能勇敢地面对职场和人生的风风雨雨,如何才能战胜挫折、经得起委屈、忍受住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始终考验着每一个年轻人。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不能决定人生经验的极大顺遂,人总要经历各种各样风雨而后才能从温室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年轻人不妨把这部真实的家族、家庭、人生经历读物,作为另一种学习的范本。

  高尔基说,“历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的”,博东教授正是用激情和痛苦写这本书的。相信它的出版,必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是为序。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