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天下

吴彤为《台海情缘》作序:故事、历史、情怀

2024-06-14 01:00:06
中国台湾网原副总编吴彤(中评社 海涵摄)
《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 海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创院院长、著名台湾问题研究学者徐博东著作《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日前出版并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中国台湾网前副总编吴彤为该书作序,题为《故事·历史·情怀》,以下是序言全文:

  在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海峡两岸的分隔,也造成一批骨肉分离的家庭。这些家庭,有着常人所难以想像的悲欢离合。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教授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欣闻博东兄要写家史,我很高兴并表支持。承蒙他的信任,每写出一个章节就发给我提意见。刚开始我并不太在意,毕竟笔耕多年什么样的文章没见过!可没过多久,我发现“事情有点大了”,我被他写的家史“俘虏”了!由起初的一般看看挑挑毛病,到迫不急待地想看到下一篇的内容,我跟随著书中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博东兄的喜怒哀乐,经历了好几个寒来暑往。说来奇怪,不知为何,博东兄写家史,我也跟着牵肠挂肚。如今书稿大功告成,我终于也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博东兄要我写序,一再推辞不允,序实不敢当,下面我从一个最早的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这本家史的特点,就算是给博东兄有个交代。

  一是有故事。博东兄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自己家族的悲欢离合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这本家史里,故事比比皆是。博东兄本人的出生就是故事里套着故事。首先,博东兄既没出生在医院也没出生在家,而是抗日烽火中出生在粤东罗浮山的冲虚古观。其次,当时“豪华”的“接生婆”团队,均是台湾近代史上的名人之后:有“台湾孙中山”之誉的蒋渭水女儿蒋碧玉,有台湾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的儿媳梁筠端,有著名的武装反割台抗日士绅萧光明的曾孙媳妇黄怡珍。第三,由于东区服务队(广东抗日救亡组织)的队员们约定,凡是队员生的孩子,男孩起名必须有个“东”,女孩必须有个“区”,以纪念东区服务队;又因为是在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出生的,所以博东兄的父亲给他起名“博东”(而后来他在台湾出生的三个弟弟也分别起名基东、海东、思东)。最后,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博东兄懂事后问父亲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父亲回答:好像是1945年的秋凉时节。博东兄为好记,干脆就蹭个国庆节,于是填的出生日为1945年10月1日。不料想四十几年过后,当博东兄与出生不久就分离的母亲在香港首次会面时,母亲竟说“你父亲乱讲,你是1944年10月12日‘双十节’后的两天出生的”。这让博东兄瞠目结舌,说:“搞了半天,我竟然糊里糊涂地过了几十年的‘假生日’!”

  至于博东兄的父母所经历的惊险、巧遇更是数不胜数,几乎不用添油加醋就可以拍出几十集的电视剧——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过多“剧透”了,请读者自己慢慢去看,去体味。

  二是有历史。把过去真实的故事一个个地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历史。本书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博东兄把家庭与个人的命运,放在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当中。博东兄父母的青年时代,正逢上世纪30年代国家面临着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先是毅然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尔后又投入到解放台湾的事业之中。他们的经历象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伟大的年代。书中关于抗日烽火中的东区服务队的记述,和1949年前后中共在台湾地下工作的精彩讲述,披露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全中国大陆之后,锋芒直指台湾。但随后发生的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几乎一网打尽的史实,一直为国人所关注并痛心。而博东兄的父亲,就是当年赴台从事中共地下工作的一员。博东兄通过父辈的回忆和父亲11位战友的小传,也包括引用台湾特务机关的档案,带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拨开了事件的迷雾,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鉴于博东兄父亲曾任职国民党台中县党部书记长(主委)这一高官,在党内又直接受中共台湾地下党核心成员领导,加上博东兄竭尽所能地采访了健在的当事人,故这部分的情节写得惊心动魄而又史料翔实。

  博东兄是一位史学工作者,把握历史还原真实是他的老本行。阅读全书我们会发现这本家史许多页脚多有注释,或加以说明或注明出处,全书注释达520多处。这是写历史论著的标准体例,没办法,这就是一位接受过北大历史系正统训练的历史学者所写的家史。据我所知,博东兄写家史时,常为考证一处史实不惜往返数千里,多次找知情人核实细节,不少章节都经过本人或其后人审阅无误后才最终定稿,正由于用这种治史的严谨态度来写家史,所以这本家史名副其实是一部 “信史”。

  三是有情怀。读者将本书一眼看去,尽是故事与历史。但若细思品味之后,却不难发现全书无不渗透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不能不令人动容!

  1949年的10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博东兄一家却在这历史的节点上处在不同的位置:父亲由于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调查局破获而仓皇出逃香港,并在港继续从事对台地下工作;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并怀着最小的弟弟,孤儿寡母在台湾惊恐的度日如年;叔叔徐亩元作为中央军委作战部的参谋,亲历了中央军委统帅部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尔后又跟随彭老总赴朝作战;而作者本人则在广东蕉岭农村老家与祖母相依为命,度过自己懵懂的童年。

  也就是从此刻起,一个家庭的悲剧拉开了序幕,一家分成四地,开启了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的模式。这当中最艰难的是博东兄的母亲:一个外乡的弱女子独自拉扯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在陌生的他乡担惊受怕,终日以泪洗面,一天一天在苦思中煎熬,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据我所知,博东兄在写本书时,是饱含着感情流着泪水写的。当他写到父辈们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牺牲,写到父母为祖国统一而分隔两岸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家国情怀就很自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博东兄写父亲由于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而惊险出逃时写道:父亲冒名顶替乘坐飞机虎口脱险,但让他们感到无比痛心的是:有多少昔日战友已经血洒刑场,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又有多少战友已身陷囹圉,惨遭摧残迫害;还有多少好战友此时正在四处躲藏,过着野人般的悲惨生活!而千千万万个骨肉同胞,包括自己和妻儿老小,都将分隔两岸,不知何时才能得以团聚?

  在这本家史中,我仿佛看到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一端系着博东兄的笔尖,另一端连着当年博东父亲在中共台湾地下党的生死暗战,连接着风华正茂的博东父母在抗日烽火中匆匆行走在罗浮山上。我和博东兄相识相知数十年,一直感受到他对台湾同胞爱得特别深,对“台独”分裂势力格外恨,对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了信心。看到博东兄的家史后,我忽然明白了,是家庭基因和家族传承,让他投入到台湾问题的研究和祖国统一大业之中来,这本是一脉相承。看了这部家史,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的这片土壤上会生长出一个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学霸”徐博东。

  书中有一个场景感人至深:当年海峡两岸往来尚在隔绝时期,在父亲病危之时,举目无亲的博东兄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通过空中电波,向着海峡对岸深情地呼唤,他是那么的渴望早已记不起容颜的母亲和三位弟弟来和父亲见最后一面:“阿爸十分想见你们一面,见到了就是死了也瞑目。要是有可能的话,请你们设法尽快赶转来相见”。博东兄希望唤出那海峡隔不断的亲情,声声血字字泪,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两年后,当博东兄与母亲终于在香港见面时,父亲却已经化成一匣骨灰。其实,当年那撕心裂肺的呼唤,岂只是博东兄向着海峡对岸的亲人,那也是祖国大陆亿万人民对着海峡那边亲人的呼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者父亲那一辈的英雄们大多已经故去。博东兄那样的两岸分离的家庭也将难以再现。但那个特殊年代的英雄们,那段不朽的历史和永恒故事,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我知道,至今博东兄还在为当年父亲的战友、在台湾牺牲的中共地下党人追认烈士而操劳奔走;我知道,博东兄还在时刻关注着祖国统一大业;我还知道,博东兄还时时挂念着台湾岛内的一草一木,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还有那他割不断的乡愁。
  
  相信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徐家家史的出版,必定会引起海峡两岸广大读者的强烈关注与共鸣。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