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天下

徐博东谈《台海情缘》写作心路:强烈使命感

2024-06-16 00:42:21
《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创院院长、著名台湾研究学者徐博东(中评社 海涵摄)
《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6月16日电(记者 海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创院院长、著名台湾问题研究学者徐博东著作《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日前出版。该书记叙了作者家族的真实故事,内容包括作者父母及其战友参加中共地下工作入岛迎接解放、作者家庭骨肉分离四十年、子承父志继续对台研究工作等,并辟有专章集中写作者父亲徐森源的革命战友钟浩东、徐新杰、陈仲豪、谢汉光等革命前辈故事。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家族史,也是反映两岸同胞悲欢离合和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寻求解放、追求国家统一的时代画卷。

  作者徐博东在《台海情缘》一书后记中分享了写作此书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台湾研究难以割舍的强烈使命感。以下是后记全文:

  在众多亲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历经6年时间,一部44万字的家史终于定稿即将付梓了,心头顿觉无比轻松。

  我萌生撰写家史的想法早于20多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但那时我正忙于当代台湾研究,无暇它顾。进入本世纪后,又因主持我校台湾研究所、台湾研究院的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更没时间去想撰写家史的事了。2008年10月退休之后,前几年出于“惯性”,我仍活跃在台湾研究的圈子里,忙于出席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撰写论文、时评,接受媒体采访,在海峡两岸往来奔波,仍然无暇撰写家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日衰,要在有生之年完成家史写作的夙愿日愈强烈。

  台湾研究是我的志业,有难以割舍的强烈使命感。大陆当代台湾研究人才辈出,业已后继有人,但我们老徐家的家史,自认除了我没有谁能把它写出来。而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徐家家史,既与上世纪30年代抗战以来大时代的急风骤雨息息相关,更是1949年以来跌宕起伏的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撰写出一部完整真实的徐家家史,正是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大时代下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拼搏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历史,是台湾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奉献心力。时不我待,舍我其谁?

  于是从2012年开始,我下决心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家史写作。先是利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广泛搜集资料,为写作做前期准备。为此,我多次赴天津、下广州、回梅州、跑汕头、去博罗、上罗浮、过台湾……,跑遍了父母亲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探查跟父母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历史现场,拜访父母亲幸存的战友以及牺牲战友的后代,查阅旧报刊和历史档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间我收集到几千万字的跟父母亲有关的各种资料,为撰写家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014年以后,我毅然退出“江湖”,转换跑道,婉拒出席各种涉台会议和媒体采访,销声匿迹,潜心家史的写作。

  有得必有失,下这样大的决心并不容易,这意味着要离开我奋斗多年所熟悉的当代台湾研究领域,离开海峡两岸的众多好友,离开海内外媒体的采访和镁光灯的聚焦,自甘寂寞。不瞭解实情的朋友,听说我在京郊租地种菜养鸡,经营家庭农场,误以为我忘记了初衷,过起了优哉游哉、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如今6年时间过去了,徐家家史终于定稿,说明了一切。

  这部家史的写作,虽说费时6年,实际上是时断时续。2014年元旦过后,我刚刚动笔写出《开篇》,一次意外的热水袋破裂,造成我右腹部和右手腕严重烫伤,治疗了近四个月的时间才得以痊愈;同年11月,我写完第一章正在撰写第二章,却因做膀胱结石和前列腺手术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刚写完第二章,又因接手《罗福星传》的写作而不得不暂时放下家史的撰写;《罗福星传》尚未完稿,次年4月,我又因突发心梗再次住进医院,安装了两个心脏支架;出院后刚过了五一,却又因术后服抗凝药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再次住院治疗。一年半之内,竟先后四次住院,家史写作重新上路,已经是2015年下半年的事了。此后几年,又因忙于搬家或返乡扫墓、奔丧,或陪台湾朋友来大陆参访等各种杂务,一直无法静下心来,写写停停,拖拖拉拉。正所谓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如今我们老徐家的家史终于完稿,即将奉献在广大读者的面前。我在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甜酸苦辣、所思所想,已经在书中各个章节中自然流露,渗透在字里行间,无须过多重复,这里我只想再补充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多难兴邦”,我们苦难的国家民族能有今天初步的繁荣富强,真是不易!不忘初心,坚守理想,继续奋斗,不负韶华,方能对得起先辈,对得起后代子孙,对得起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

  还需说明的是,既是家史,当是信史。本书所讲故事,皆有所本,即便是细节描写,也源自历史资料,或听长辈亲友亲口所述,或采访父母亲生前战友所得,或本人亲身经历,绝非无中生有的杜撰和演义。

  本书的写作,得到众多前辈、好友的鼎力襄助。父母亲生前战友天津的徐懋德、张皆得(章中)、汕头的陈仲豪、梅州大埔的张光仓、北京的陈炳基、陈耀环,几位年逾九旬的老前辈,不厌其烦地多次接受我的采访,给我讲述当年他们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提供他们保存多年的珍贵资料,陈仲豪老伯甚至亲自动笔为我修改稿件,订正史实。如今,除了陈仲豪、张皆得两位老伯尚健在,其他都已离开我们驾鹤西去矣;好友蓝博洲,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陪同我在岛内走遍了父母亲及其战友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历史现场,提供他辛苦寻得的资料,指导写作;黄志平兄,不辞劳苦,带病陪我赴粤东各县市,深入探访当事人和有关部门,钻剑英图书馆,到东山中学查找历史资料;吴彤兄则是我写作过程中最倚重的一位,大至篇章结构,小至写作技巧、文字风格等,每写一章,他都认真审读,提供意见,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初稿打印成册后,众多好友如王卫星、张铭清、李振广、陈斌华、郑剑……,还有老同学张根云、俞新天、杨树升等,都拨冗帮我审阅,除对书稿以充分肯定,给本人予莫大鼓励之外,并提出许多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光是书名就反复推敲,一改再改。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陈斌华和张根云二位老友,他们把洋洋53万字的初稿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仔细审读,找出错别字和病句,斌华兄甚至亲自提笔帮我删改润色,并加上批注,真是下了大功夫。此外,郑建邦、王卫星、辛旗、吴彤、李振广五位仁兄,欣然应邀作序,建邦兄还题写了书名,为本书增色不少。再有本书初稿在编辑过程中,曾得到过王华、刘扬、白薇等人的协助。可以说,这部书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众多前辈、好友的鼓励和大力帮助,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部书稿。值此本书出版之际,特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国台办将本人撰写的这部家史纳入2020年度“涉台重大课题资助出版项目”,感谢全国台湾研究会资助出版,感谢九洲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习欣的辛苦付出!

  2020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注定是难忘的一年。环顾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诡谲严峻。长达近两年之久的中美贸易战第一回合刚刚结束,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分裂势力在台湾岛内继续执政,为虎作伥,积极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不断掀起“台独”恶浪;年初从武汉开始扩散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华大地,严重影响经济民生……。然而,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是任何力量也击不垮的,国家的完全统一,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胜利永远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 

  谨以本书的出版,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