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汇聚

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 点燃新闻热情

2024-07-02 00:35:26
中国评论通讯社下设的“中评社新闻学院”6月28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新学员欢迎仪式(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7月2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国评论通讯社下设的“中评社新闻学院”6月28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新学员欢迎仪式,五位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中评社实习生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并为获奖同学送上寄语。颁奖仪式由中评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主持,中评社北京记者站记者李子宁、部分中评社实习生也参加了颁奖仪式。

  中国评论通讯社通过“中评社新闻学院”构建了“two view”计划(interview + review),该计划八年来已招收培养了200余位学员,为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新闻采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平台。今年“中评社新闻学院”正式推出中评新闻奖学项目,以此鼓励积极努力实践的学生。中评新闻奖学金项目以6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内会招募一定数量的成员,在由中评社资深采编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队指导下进行新闻编辑、新闻采访等专业训练和实践,每周期结束后则根据每位成员的实践成果进行统一评比奖学金,奖学金类别有特等奖、一等奖(2位)、二等奖(2位)、三等奖(3位),奖金额度分别为人民币20000元、12000元、10000元、8000元。

  与此同时,“two view”计划于2016年2月正式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设立奖学金,每年由学校负责评审与颁发,至今为止奖励了该院30多位成绩优异的学生,该奖项旨在激励更多传媒学子力求精进、热爱传媒、以传媒为所追求的事业。中国评论通讯社与中评智库基金会的青年骨干大多为香港各大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其中不乏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学子。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于2011年获评为“全球十大新闻学院”,亦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传播及媒体研究”亚洲排行榜前10位。

  “中评社新闻学院”的“two view”计划口号是:点燃青年学子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特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三年级的蒋婷。蒋婷分享获奖感言时表示,“在中评社这个平台中,我学习收获了很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在工作中有比较基础的任务,也有比较复杂的任务。但无论是外采任务还是日常工作,我们都要始终如一的认真去完成。第二是把握好每一次机会,每一次工作都认真对待,把握好中评社提供的平台和机会,积攒尽可能多的工作经验。第三是善始善终。很多同学来的时候学校其实也有比较繁重的学业任务,一定要平衡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小小挑战。最后,感谢各位老师同伴们在工作中给予我的帮助、鼓励和照顾,也感谢中评社的领导给我们这次实习的机会,这段宝贵经历让我成长许多。希望新一期的实习生们能够在半年的实习中收获满满!希望中评社越来越好!”

  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一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四年级的李泽璇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一年级的马一鸣。

  李泽璇分享获奖感言时说:“很荣幸能在中评社度过这半年的实习期!在中评社所收获到的远远多于奖金可以衡量的。六个月里,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合作一起进步,还有各位优秀的老师对我的包容照顾和帮助,实习这段日子我过的非常充实和快乐。时光荏苒,微光蹁跹,愿接下来的实习旅途充满更多惊喜与收获!”

  马一鸣分享获奖感言时说:“非常感谢中评社给予我这个能够在这里实习的机会。在中评实习让我感到很幸福,因为它是一个很包容的平台,它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性和获得感,在中评社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收获了丰富的新闻经验,在日常工作交流中,也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参加了很多的报导,无论是两岸交流类还是国际关系类,能够与曾经在课本里或者课堂上出现过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实现‘学术追星’。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山东聊城出差的这段经历,去往新闻一线,和许多来自两岸的记者深入交流,去麦田近距离感受我国农业现代化,让我深刻理解了亲身实践对于做好一个新闻记者,写好一篇新闻报导的意义。总之,在中评的这半年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半年,更加坚定了我未来想要从事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二等奖的获得者是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本科四年级的吴雨菲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穆思勤。

  吴雨菲分享获奖感言时说:“这六个月于我而言,工作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单纯地完成任务,而是在每一次的采访中,去挖掘、倾听、感悟一个个全新的、饱满的故事,他们可能来自具体的人,也可能只是一个建筑、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如果没有奔跑在一线的经历,我可能永远不会有这么多的机会,去接触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从‘具体的故事’中获得新的思考和感悟。很感谢中国评论通讯社的这段实习,给予我走在新闻一线的宝贵机会,直面最真实的媒体生态,实现着从迷茫、挣扎到合理自洽的过程。”

  穆思勤表示,“很荣幸收获中评社二等奖学金,我在这段实习里真的收获到了很多。最值得提的就是独立采编新闻的机会,在这里你可以放手去做,老师们会耐心的指导你、帮助你。这里的氛围非常轻松,社里是真的为实习生们着想,提供各种机会锻炼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在兼顾学业的同时接触业内优秀的学者、记者并从中收获。除此之外,这段实习对我个人的学业也有所帮助。因为大部分时间的工作都是转编新闻,所以我在各大新闻网站浏览了大量新闻,这也对我在学校学习《国际新闻编译》这门课程时编译新闻有所裨益。最后,我还是想感谢这段经历,感谢各位老师,也感谢选择中评社并完成这段实习的自己!继续加油吧!”

  作为曾经的中评社实习生、如今的中评社正式记者,李子宁也同实习生们分享了他在中评社工作的感受,他表示,在中评社工作有两点深刻感受。一是“友好”,即同事之间相处像朋友一样,在工作上相互帮助,领导与员工之间也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前辈们也非常乐意传授宝贵工作经验给新入职的同事。二是“实践”,中评社强调“实践”,新员工一入职即“上战场”。他分享道,入职一年以来,已经参加过全国两会、博鳌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要大型活动,同时日常还会负责外交部、国台办、国新办等部委的新闻报导工作,这是在其他机构很难想象的事情,所以在中评社工作也得到了很多锻炼。另外,他还表示,中评社是一个“智库媒体”,除了报导工作,还能参加中评社举办的各类学术论坛,在工作之余能够吸收专家学者对各类议题的看法解读,进而产出自己的观点,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为实习生送上寄语,她表示,恭喜“中评社新闻学院”第二十期学员顺利毕业,也欢迎第二十一期的学员加入中评社的团队。她说,听了第二十期获得奖学金的代表学员们真诚的发言,很感动也很欣慰,看到有那么多青年学子对新闻工作抱有好奇和热情,更深感身为传媒人的责任和理念之重要。郭至君也表示,中评社是独一无二的智库媒体,并且有一支具有专家型记者的团队,大家来这里实习,可以“沉浸式”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理念型记者,怎样去做一名专家型记者。她也说,“希望每一届实习生们都能在中评社工作期间发挥各自所长,无论将来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都希望中评社可以让你们真正有所学习、有所收获、有所领悟。”

  中国评论通讯社是两岸及港澳最早成立的数字化网络通讯社,目前已在香港、北京、广州、台湾、华盛顿、洛杉矶、首尔等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新闻采编体系,于2005年通过中评网正式对外发稿。中评社在两岸关系、港澳问题、中美关系、国际问题、东亚及东南亚问题方面,发挥独特的舆论传播作用。中评社共有四大新闻网,包括在香港的中评网和香港中评网、在台湾的中评台湾网、在内地的北京中评网,常聚在中评网的读者多为中高级知识分子,台湾、港澳、海外的机构读者占一半以上。同时,中评社还发挥通讯社功能,向港澳台及海外网络和传统媒体发出相关电讯稿,在两岸关系新闻传播综合影响力名列前茅。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代表中评社管理层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评论通讯社下设的“中评社新闻学院”6月28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新学员欢迎仪式(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评论通讯社下设的“中评社新闻学院”6月28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第二届中评新闻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新学员欢迎仪式(中评社 海涵摄)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