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岸专区

中评智库:束沐论融合发展观 实践中升华

2024-07-02 00:16:38
中评智库研究员、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与会人员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7月2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社编辑委员、中评智库研究员束沐日前参加以“以哲学思维论时代变局”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他结合进入中评近九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历程,分享了“融合发展”对他个人的深刻影响。他表示,“融合发展”不单是政策研究、理论研究,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并逐渐内化为个人思想认识体系,进而形成了一套具有广义而深邃内涵的“融合发展观”。

  束沐首先表示,青年论坛是中评培养青年智库学者和专家型记者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他向提议设立中评青年论坛、悉心关怀中评青年成长的郭伟峰社长,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说,这次论坛的主题“说简单很简单,说难却很难”。前者是因为,各位今天发言主题并非特定学术或政策问题,不需要额外“做功课”,后者则是因为,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反而是难度最大的。

  “融合发展”的广义意涵

  束沐认为,融合发展,这个我们常常运用在两岸关系、一国两制、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概念,事实上具有相当广义而深邃的思想内涵。顾名思义,“融合”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有机辩证联系,进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涵义:首先,“融合”是指不同性质事物之间“合而为一”的过程,是从“不同”到“同”的过程,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在于,融合后的产物既可以是“二为一”,也可以是“二为三”,区别在于融合前事物的原有性质是否得到保留,这也是融合的深邃之处;其次,发展是指事物不断进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向前的而不是向后的、是进步的而不是倒退的,故“融合发展”与“融合”最大区别在于,“融合”包括了征服和同化、也可能会付出高昂代价,但融合发展是参与融合的不同性质事物共同向前发展进步的过程。

  束沐表示,融合发展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12个字:第一,尊重差异;第二,聚同化异;第三,共同进步。而这也构成他个人“融合发展观”的认识基础。

  作为“政策”的融合发展

  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束沐表示,中评社、中评智库团结带领两岸专家学者探索和构建“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全过程,也是两岸融合发展从概念、理念上升到政策、理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透过多方面学习和工作,形成了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形势研判、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束沐介绍,近年来他思考和探讨了涉及融合发展的七组关系:第一,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融合发展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第三,融合发展与反分裂反干涉斗争之间的关系;第四,闽台区域性融合发展与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关系;第五,融合发展与涉台治理之间的关系;第六,融合发展与心灵契合之间的关系;第七,融合发展进程内部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制度等各领域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作为“政策”的融合发展,不仅已经成为他个人融合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近中评社、中评智库推动融合发展政策实践、理论创新实践的组成部分。

  作为“科学”的融合发展

  束沐结合大数据研究分析的经历,介绍了近年来中评创建和完善大数据分析系统、探索大数据分析方法、完成大数据分析报告的成果和经验。总的来看,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融合发展:

  一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融合发展,主要成果是大数据调研报告。束沐认为,定量和定性“两张皮”往往是困扰社会科学、智库研究的难点问题。但经过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在中评大数据研究框架下,不仅定性和定量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论证、相互促进,进而掌握如何鉴别“数据属性”的重要分析法。

  二是新闻评论与大数据分析的融合发展,主要成果是中评数据新闻。束沐认为,在欧美数据驱动调查新闻的启发下,中评社将大数据分析应用到新闻评论领域,不仅让中评社“话语权、采访权、调查权”三足鼎立体系得以建立,也在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关键历史转折中,发挥了舆论引导塑造的重要角色。

  三是社会科学与数据科学的融合发展,主要成果是“数据流”模式与大数据民调模型。束沐认为,这是中评大数据从“科技”到“科学”的关键突破。“数据流”模式是对传统舆情监测与大数据分析“数据池”模式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而对数据截流、分流、引流的原创体系设计,则是引入社会科学、政治学理论模型,摆脱了传统思维下“贪大求全”、盲目追求“全网海量”的误区,进而实现对民情民意的立体式、常态式、跟踪式分析和研判。

  他认为,上述三项融合发展,难度阶梯式上升,标志着中评社、中评智库的融合发展实践,从政策、工作、理论领域首次踏足科学领域,他相信这是中评建立26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飞跃,也是中评大踏步跟上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关键一招。

  作为“哲学”的融合发展

  束沐表示,“学哲学、用哲学”,要以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区间思维、周期思维,来看待形势,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他说,融合发展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辩证思维,成为近年来他个人学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三个理论构思:

  第一,提出“两个空间论”与“重叠空间”概念。总书记在2019年1·2讲话中指出,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他将其概括为“两个空间论”,并提出“创造空间是促统的方法论、处理好涉台红灰黑三种空间的关系、两岸在新的重叠空间内进行制度融合实验”等主张。

  第二,在“两个空间论”基础上,提出“融合第三制”。束沐表示,“两个空间论”经过融合发展思想洗涤后,产生了共构“重叠空间”、“第三空间”的创新概念,并借鉴大湾区融合实践经验,进一步抽象为“融合第三制”,体现了圆融共生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汪道涵先生“共同缔造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炼两岸关系“融合史观”。束沐认为,北京“习马会”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以“融合史观”理顺和贯通了传统两岸关系话语体系中的内战、反帝、文化、现代化四种史观。在“融合史观”视域下,解决台湾问题是千年来中华民族内部各群体通过交流交往交融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再现”;融合发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优路径,也是贯穿统一前、统一后的主题;“多元一体”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最鲜明特征。

  由此,束沐认为,融合发展不单是政策研究、理论研究,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体系。

  作为“生活”的融合发展

  作为“新香港人”或“港漂一族”而言,束沐认为,不仅在研究融合发展、宣传融合发展,连自己的生活就是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穿梭两地之便、享受两制之利。尤其是亲眼见证着过去5年来,香港社会对两地融合的三个阶段:一是排斥与抗拒,以2019年修例风波为最高点;二是隔绝与期待,疫情3年对港人的内地观产生决定性影响;三是拥抱与共享,以疫后两地加速深度融合为标志。身处历史转折,这种亲身体验与感悟格外难得,而这种经验也对思考“一国两制”的未来,产生了新的启发。

  束沐表示,“一国两制”理论的缔造者是在国家完全统一前或港澳问题解决之前进行思考和设计的,故在传统官方论述中,“一国两制”是在“一国”前提下,维持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但是,在融合发展的脉络下,所谓“生活方式不变”的论述需要进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化,应该可以修正表述为:在保留和尊重原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共同追求、发展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一国两制”就找到了最后一块理论拼图,也为今后港澳台治理打开了新的思路。他强调,这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中评人的使命所在!

  在香港回归二十七周年到来之际,第十五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于6月19日上午举行,本次论坛主题聚焦“以哲学思维论时代变局”,在内地与香港学习工作及成长,经历过由乱入治洗礼的中评社青年骨干,以哲学思维来探讨在当前大变局之下香港青年应有的作为,积极为香港由治及兴新时代献计献策。该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主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院员林艳、束沐,高级分析师曹润来,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港澳部副主任卢哲参加了论坛并发言。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