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焦点

中评镜头:在铜绿山感受四千年矿冶历史

2024-07-04 01:11:42
7月3日上午,海峡两岸记者荆楚行参访团来到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博物馆。(中评社 李泽璇摄)
春秋时期的矿坑遗址底部,每一块木头都是春秋时期的原状一寸。(中评社 李泽璇摄)
  中评社黄石7月4日电(助理记者 李泽璇)铜绿山位于大冶市南三公里处,《大冶县志》载“(铜绿山)山色紫赤,每骤雨时,有铜绿点缀土石之上,如雪花小豆”,这座矿山也因此得名。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铜绿山开采时,发掘出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3.5公斤。次年春天,考古部门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至此真正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用丰富的文物遗存讲述着约4200年前的矿冶历史。

  7月3日,海峡两岸媒体记者一同走进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博物馆,感受大冶市悠久的矿冶历史和古人的工程智慧。

  据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铜绿山的开采、铸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遗留有近40万吨矿渣,折合大约是冶炼了12万吨铜。据有关专家检测验证,湖北随州出土的代表我国青铜铸造最高技艺的曾侯乙编钟正是自铜绿山取材、铸造而成的。

  在博物馆内,通过在展的春秋时期铜斧、矿石、支护框架和冶炼炉遗存,两岸记者瞭解了古人选矿址、开采、冶炼的各个环节。而“大地奇珍——矿石精品展”中则展出了大量产自大冶的珍贵奇石、宝石原石与罕见的多矿石伴生原石,吸引两岸记者频频驻足观赏、连声赞叹。

  “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还要数古矿坑原貌遗址。”讲解员介绍道。据瞭解,铜绿山最初发现了11个矿体,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保留了7号矿体作为原貌遗址保护展出,其他矿脉继续发掘。

  站在古矿坑遗址观景台上,春秋时期的平巷、竖井、盲道、排水沟清晰可见。有台湾媒体人不禁感叹,“没想到能亲眼见证这样久远的历史遗迹”。

  有记者提出,遗留的横竖的矿道看起来都非常狭窄,古人是如何通过的呢?讲解员回答道,这是由于地层运动,矿道已经被挤压变形了。原本的矿道是0.6m×0.6m,也是十分低矮的,矿工在其中需要匍匐前进。

  走出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博物馆,入眼的是漫山遍野的绿色。讲解员介绍,这里的山上长满了铜草花——一种喜好铜元素的植物。有俗语讲,“铜草花,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
昔日矿工修建的平巷,四千年后依然牢固,清晰可见。(中评社 李泽璇摄)
这是最早在铜绿山出土的重达3.5公斤的铜斧(复制品)。(中评社 李泽璇摄)
出土自铜绿山各个矿坑遗址的铜斧。(中评社 李泽璇摄)
春秋时期的矿井支架遗存。(中评社 李泽璇摄)
两岸记者一起动手,尝试搭建矿井支架。(中评社 李泽璇摄)
这是春秋时期的铜矿熔炉遗存。(中评社 李泽璇摄)
古人利用直炉控制温度、冶炼铜矿的场景复原塑像。(中评社 李泽璇摄)
矿石展厅展出的各类稀有共生矿石。(中评社 李泽璇摄)
在灯光下闪烁微光的水晶黄铁矿。(中评社 李泽璇摄)
蓝铜矿、水晶、砷钙铜矿共生。(中评社 李泽璇摄)
记者们对矿石十分感兴趣,纷纷驻足细细品味、拍摄。(中评社 李泽璇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主任郑正盛介绍考古发掘的有关情况。(中评社 李泽璇摄)
博物馆内展出的铜草花标本。(中评社 李泽璇摄)
铜绿山7号矿坑遗址全貌。(中评社 李泽璇摄)
园区内写有“铜山”二字的牌坊。(中评社 李泽璇摄)
曾获湖北省博览会“金奖”的孔雀石。(中评社 李泽璇摄)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