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
2008年7月号,总第127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马英九正在形塑两岸罗曼蒂克稳定三角关系架构
李黎明(台湾)
东吴大学政治学博士、讲师
  国民党重回执政之路以来,最令人瞩目的焦点就是:马英九一方面加速推动两岸关系,另一方面又意外的延揽绿营人士入阁。这一种政党政治理念上的矛盾现象,一直令人迷惑。据马英九的说词,做为一个全民的总统,他不应该忽略泛绿的代表性。但是,为什么不放在内政或环保等其他位置,却偏偏置于蓝营政策主轴的大陆政策委员会,若是造成双头马车效应,岂不自缚手脚?

  马英九没有多说,也可能不尽自知,他正在形塑一个罗曼蒂克的大陆政策。从三角战略理论的观点来看,罗曼蒂克三角关系模型,可以创造出所有四种可能的三角关系模型中一种得利最大的角色。从两岸现存的红、蓝、绿三方立场而论,它的主要意涵有三:第一、由于三方基本立场不可能改变,使得最大利得的这个“枢纽”角色,非马英九莫属,这是无可避免的。第二、由于相对于中国大陆而言,蓝方先天条件受限,它的最大利得只能是确保政治上的现况,因此对大陆减分不多,但却能够使两岸维持于和平稳定的发展。第三、对胡锦涛而言,维持两岸政治上的现况,无非是暂时解决了一个难以立即解决的统一难题。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是胡的加分,也同时符合双方领导阶层一再强调有利于两岸人民福祉的目标。

  马英九的两岸
  三角权力架构雏形
    
  就两岸间的三角权力结构而言,蓝营的弱处有二。第一个弱点是,台湾自身长期以来的局部军力优势条件,早已自二○○○年开始便逐渐倾斜。如果两岸之间的权力关系只限于双边零和竞争关系,则尔后国民党执政的两岸战略,大概很难找寻到优势的契机,且终究要面临大陆不得不去思考的进一步政治要求。这对双方来说,都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第二个弱点是,由于蓝营的本质属性所限制,缺少在两岸对话与谈判中的筹码,国民党能做的,祇是修补曾经遭到破坏的两岸关系,甚至还可能被视为有求于彼,难以建立自身的某种优势。相反的,绿营基于其政策理念的独派性质,对大陆政策却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施展。

  诚然,九二年的会谈结果,显示了大陆已然作出当时的最大让步,以对等地位与台湾进行对话。这一点,已经越过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底线。九二年国民党力争下,大陆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善意回应,是否可能持续有效,端视国民党政权的谈判筹码以及大陆的诚意。事实上,大陆可能理解到国民党仅仅可以促成两岸关系的缓解,却筹码有限得无须大陆再做让步。

  因此,马英九若要改变其劣势,就必须结合台湾第三力量,来建构两岸三角权力关系的结构。而在所有的三角关系类型中,马英九想要扮演三角关系中的“枢纽”角色,就必须具备三个要件。第一个要件是,台湾内部分离意识与大陆维持对抗而非合作的关系;第二个要件是,马英九与大陆维持合作而非对抗的关系;第三个要件则是,马英九与台湾内部分离意识维持合作而非对抗的关系。 

  就第一个要件而论,台湾内部分离意识与大陆两者之间,台湾不可能改变其独立诉求,否则就不成其为一股政治势力,以希望在选举中获得选票。就大陆而言,也同样不可能接受台湾的分离主张,否则就没有两岸歧见。就第二个要件而论,马英九在就任后,即以行动充分表现,而胡锦涛也给与相同的表态与回应,具体呈现于两会的六月复谈与结果。其实这两个要件相当明显地存在着,无须多谈。至于第三个要件,马英九必须与台湾内部分离意识维持合作而非对抗的关系,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对绿营人物赖幸媛的延揽。这种关系,并不需要获得实际绿营人士的支持,而只需要部分被马英九延揽或认可的事实即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绿营如果完全拒绝蓝营的合作,那祇好沦于“孤雏”的地位,这是结构的限制。

  换句话说,当马英九主观选择性的建构这一个第三角色的时候,这一个第三边权力的角色就已呈现并可能对大陆发挥其影响力。与其说这是马英九谈判的筹码运用,不如说是马坦诚揭示了自己的无力处,以及在此种蓝营无力掌控的情况下,或可能对大陆造成不利的后果,而使得大陆理性的决策者不得不顾及蓝营的立场,并至少能够保障大陆自己的利益。李登辉曾表示赖幸媛在两岸交流中可扮演“煞车皮”的角色,即与此意义有部分的关联。这就是三角关系中的“罗曼蒂克”模型,而祇有马英九可以扮演“枢纽”的最佳角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