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
2009年3月号,总第135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胡锦涛六点意见与台湾政局
主 办: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

顾 问:徐鹰(中国评论月刊社务委员会主席)

策 划:郭伟峰(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
    周建闽(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

主持人:王昆义(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教授)

评论员:郑安国(前“陆委会”副主委)
    张亚中(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张五岳(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
    郑文灿(民进党文宣部主任)
    董立文(台湾民主基金会副执行长、
        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
    许淑芬(台湾维新基金会影子政府政策部
        主任)

执行人:罗祥喜(中国评论副总编辑)
    王 平(中国评论副总编辑)

时 间:二○○九年第三次(总第一百三十五次)

地 点:中评社台北会议室

  王昆义:开场白


王昆义(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教授)


  大家好,感谢中评社、《中国评论》月刊举办这次论坛,让大家有机会以最快的速度解读“胡六点”,更感谢大家牺牲假日前来参加这次论坛。

  我个人看待“胡六点”,可以从一个座标来分析。纵座标的上半部主要在陈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以来,中国大陆在对台政策上取得的成就;纵座标的下半部则是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期待与愿景,包括未统一的政治关系、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与签署和平协议等。

  横座标的右边可以说是在回应马英九上台以后的一些呼吁,由此可见中国大陆并不漠视马英九的一些主张与作为;在横座标的左边,可以看出胡锦涛正式在讲话中使用民进党的名称,也对民进党能够放弃台独的主张作出期许。在民进党失去政权气势最低迷的时候,胡锦涛还是把民进党当成一个重要的对手存在,显然这是中国大陆相当务实的一面。

  从这一个完整的座标来观察两岸未来的发展,必然还是有乐观与期待的一面。我今天只是权充一个引言人,希望大家能够畅谈自己的看法与理念,虽然在场的先进有蓝有绿,我希望大家尽量谈自己的看法,不必在立场上作争辩,这是我作为一个引言人的小小期待。接下来,首先请张亚中教授发言。

  张亚中:“一个中国”原则是所有议题的基础


张亚中(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胡六点”中,有三点涉及政治议题,经济、文化、社会议题各一点,显示这是一篇以政治为基础的文件,简单来说这是胡锦涛先生的“一纲四目”(一中为纲、其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目)。

  在核心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所有议题的基础,并把“政治互信”与“一个中国”放在一起,很明显的与台湾方面提出的“一中各表”、“搁置争议”有优先顺序上的差异。胡锦涛的“政治互信”,很明确指的就是“一个中国”。

  “胡六点”称“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复归统一”一词显示中共将两岸定位为内战所遗留的问题,未来不存在着“先独后统”的问题,这也与台湾主张“搁置争议”在法理上略有不同。

  或许我们可这样认为,胡锦涛对于两岸海基会与海协会事务性的协商,可以接受台湾方面“搁置争议”的看法;但是在未来政治性协商时,却坚持两岸对“一个中国”的“政治互信”,是基础,也是前提。

  两岸在经济议题上的分歧最少
  也将是进展最快的一环

  在经济议题上,“胡六点”回应了国民党所提出的“综合经济合作协议”(CECA),并提出“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作为有别于港澳的CEPA。换言之,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基础,与港澳基于“一国两制”有所不同,“两岸特色”表示“综合经济合作协议”是建立在两岸的“特殊关系”之上。另外,“胡六点”主张“建立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程,……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以协助台湾透过中国大陆参与亚太经济整合,以解台湾人民担心被东亚经济整合边缘化之忧虑。

  这其实就是针对马英九所曾提过的“综合经济合作协议”最直接的回应,相关内容在最近的国共论坛中已经有初步对话,我们预期这或许是两岸未来分歧最少、进展最快的一环。

  “胡六点”将文化与政治分开处理
  但要留意“台湾意识”政治化问题

  在文化议题上,“胡六点”提出“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的观点,显示,“胡六点”将文化与政治分开处理,将台湾近年来“我是台湾人”认同意识的高涨,归结为“文化”、“爱乡土”属性。“胡六点”的用意虽然良善,不知是忽略了或是刻意忽略,“台湾意识”近年来在政客们的操弄之下,已经快速“政治化”,变成了一个“政治认同”问题,使得“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仅有一线距离。某些高层领导政治人物,甚而可以在这条线左右来回跳动。两岸认同近年来有快速断裂现象,这将使得所有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无法产生新功能主义的“扩溢”(spillover)效果,反而却会让双方在政治议题上更难举步。

  在文化议题上,“胡六点”特别强调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显示中国大陆方面已充分瞭解到“青年认同”在未来两岸关系中的重要性。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青年认同”是否能够突破台湾集体“政治认同”的范畴,有待进一步观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