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轴线文化:博大恢宏话无双
http://www.CRNTT.com   2022-03-03 10:15:36


 
 周家望先生的《园林》,文笔生动舒展,将园林的历史娓娓道来,完全不是枯燥的景点说明书。尤其他常在文中插入与园林有关的人物轶事,如在介绍天坛一章中讲述曾经在上世纪40年代末对保护天坛有功的刘光仁老人,读之盎然、亲切。上世纪80年代,刘光仁是我供职报纸的上级领导。书中这类叙述,不惟增加可读性,也使这部书具有珍贵的文史性。家望先生擅旧体诗词,书中每篇介绍湖光山色、园林景胜的文章,皆为一句七言诗,雅致之极,可见作者匠心,且吸引读者咀嚼。

 宗春启先生的《庙宇》,也颇引人入胜。我常读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写北京掌故的文章,以考据见长,言之有物,绝无油腔滑调。北京的庙宇与建城史、建都史息息相关。宗先生说:北平当局在1928年、1936年和1947年三次登记庙宇,分别为1734处、1135处和783处。现在还有多少,他没有查到,我想肯定是远远低于1947年的登记数字。他书中所叙述的寺庙,多是历经沧桑的孑存。还有的早已不存,如关帝庙。其实消失的庙宇也是值得一提的,比如书中未提到的城隍庙,在中国历史上极悠久,分布极广。北京故宫内西北角有皇家城隍庙,全国各个城市的城隍皆为忠臣义士,是保一方平安的正义化身。如北京的杨继盛、杭州的文天祥(文天祥也曾做过北京的城隍)、柳州的柳宗元等,一直受到士民尊重。清代凡来京会试举人,都会拜祭杨椒山神像。这很值得一叙,不仅有故事性,也有正面的意义。总得来看,宗先生的书是颇可一读的,在他笔下展现出严谨的文史性、掌故性,他的写法是“找寻藏在庙宇里的故事”,并在自序中特意注明“本书中所涉及的史实皆有出处。对于一件事的不同记载,则尽量客观陈述各种说法,供读者自己去分析判断。”我甚为欣赏,这使读者得到了正确历史知识与文笔的双重享受,包括袁督师祠、于谦祠,其精神上的意义更是值得一书,可惜文丞相祠、杨椒山祠未列入书中。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修史志的传统,国有正史,省、府、州、县各级皆有地方志,文人也会撰写各个门类的私家稗史,与官修的正史方志互为补遗。《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可以说是继承了史志的优良传统,对“当今世界上最长、最伟大、最壮丽的城市中轴线”(朱祖希先生语)进行了一次系统和较为全面的分类辑述,其功莫大焉!很多年前,北京出版社曾经将古人包括民国时人撰写的旧京典籍整理出版,极具典藏意义。而这次中轴线丛书的出版,都是今人所撰,不仅工程浩繁,着者皆为对各领域所擅长的专家,因之更有文献性的重要意义。
封建时代的方志或类书,一般会有“官署”的类别,包括正史和野史,如《日下旧闻考》等。其实这套丛书不妨辟“官衙”一书,因为官衙之置与建筑是中轴线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中枢运转的完整链条。从明代建皇城起,天安门东侧有部衙、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西有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清代遵循“文东武西”惯例,大致相同,西侧司法机构如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宗人府等。顺中轴线往北,一路迤逦星罗棋布的还有明清皇家内监、内务府、县衙、缉捕、京旗衙门、官学等各种机构,就连小小的烟袋斜街里还有个管理宗教事务的僧录司呢……若可成书,必使人们对中轴线有更深入和整体的了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