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读纪实文学《我的青海,我的雪原》
http://www.CRNTT.com   2022-08-06 10:17:07


 
  “心灵贴近”与“心心相通”是本书的关键所在。不论是援青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还是援青人与青海人,抑或是援青人与家庭之间,以及作者“我”与所有人,都形成了一个心有灵犀的内在“联通”,形成了水一样的涵容,山一样的信仰。与许多写实文学不同,本书始终有“我”在,“我”用心灵的丝线将所有人物都联结起来,形成了强大而美好的“同心结”,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于是,真诚、爱与美像水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不断地扩大传达出去。

  青海风光很有地域特色,它的纯粹、圣洁、辽阔、高远还有寂静,被山水、花草、动物及浮云激荡,这在作者笔下仿佛长了翅膀、带了灵气与仙气,也变得款款情深,浸润于世道人心。这种诗意情怀让本书突破了许多类似题材的数字、人物、事件、叙述容易带来的呆板,变得生机勃勃和富有神韵。在我看来,不论如何写作,作者都有风景、心景、情景的纵深感,这仍源于作家那颗灵心与爱心,一种像玉石一样的通灵与坚执。比如,作者这样写翡翠湖:“天光明净,视野开阔,湖水在身边环绕。没有恢宏气势,却有细腻的旋律、节奏、流线、休止、交响。倾泻的光影,不可阻挡地纵横在盐渍之上,相隔不远的一小片又一小片湖水,幻化出绿色、蓝色、黄色……”这不只是景物描写,更是心灵的外化,也是作者对天地之道和人生图景的内化。

  我为这本书感动,也看出了作者为笔下的山川人物感动,山川人物也被生命感动。生命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平时它静如止水,一直潜隐在每个人心中,可一旦微风拂动,音符就会响起,从拨动的心弦飞出。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兆胜,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