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建上海大都市圈要有“多核都市区”共识与发力点
http://www.CRNTT.com   2022-09-08 08:19:05


 
  (3)公共服务同城化

  重点围绕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充分利用规划引导和市场配置双重手段,共同打造同城化的高品质民生。

  一是围绕公共服务合作规划,率先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协同布局。落实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精神,联合推进大都市圈公共服务合作规划编制,统筹增量布局和存量优化,扩大服务半径。聚焦上海各新城节点特色化公共服务打造,率先推进都市区卫生健康、教育现代化、区域养老等领域优质资源的对外辐射和合作试点。

  二是围绕公共服务一卡通,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率先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协作和全面标准化管理,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加速实现大都市圈范围内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全面覆盖,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统筹协调参保政策、基本药品、诊疗项目、医疗器械、可报销医疗目录和药品目录等政策,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率先探索都市圈异地养老服务均等化和建立养老服务待遇异地结算制度。持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作,形成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跨区域一体化联防联控机制。

  三是围绕优质资源流动共享,率先探索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创新。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推动跨区域高校联合发展和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打造一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探索实施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专科联盟、设立诊疗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形式,推进优势资源更大范围流动。加大与毗邻地区合作,以地方合作、共同出资的方式创办养老康养基地。推动上海都市区高能级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场馆和活动资源的跨区域便利共享,推动大都市圈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4)政务服务数字化

  面向未来打造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的发展要求,率先探索将“一网通办”升级为“异地可办”。

  一是加强高频使用政务数据的跨区域共享。充分利用下一代通信技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分析软硬件架构与数据库系统协同可能,协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标准,为数据共享和使用预留“接口”,积极挖掘高频次应用数据,率先实现更多种类、更大总量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和异地授权使用。

  二是依托“一网通办”推进跨区域政务流程再造。围绕交通出行、人员流动、疫情防控、公共管理等重点领域,以“一网通办”在高频证照、高频场景、高频事项上的共享互认为方向,加快构建一体化办事标准和流程,实现线上申报、受理、办理等深度对接,无感切换办理跨区域业务,使“一网通办”尽快真正实现一地认证、异地可办、就近办理。

  三是率先探索建立跨区域数字政府治理形态。通过政务数字化转型倒逼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业务融合,探索整体政府功能在都市圈层面的落实。一方面,促进部分领域扁平化、交互式、去中心的网络型治理结构形成。另一方面,促进不同政府在职权划分、工作机制、业务沟通、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探索虚拟大部制模式,实现政府跨部门管理服务一体化。

  (5)城市治理协同化

  面对跨区域的城市治理需求,可先期聚焦营商环境、生态治理、社会治理和数字治理等重点领域,以公共治理为核心,推动都市圈利益相关方建立互信与协同决策机制。

  一是面向都市圈一体化市场,共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等领域,率先全面落实推进自贸试验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准入管理措施;在市场监管与服务领域,推进城市间企业、人才、城市建设、环保治理等标准统一和结果互认,加快都市圈各城市共同形成一体化市场监管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二是面向都市圈生态环境,共建生态空间共保和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统筹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重点生态廊道、重点生态空间、重点生态资源和重要生态保护系统工程的协同推进。围绕水、大气和固废等重点领域推进环境协同防治,聚焦长江、淀山湖、太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和长江口、杭州湾等重点区域共同制定治理方案和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源头治理,联合制定排放控制行业标准和节能减排统一要求,共同研究空气污染物季节性排放规律和应对举措;统一固废危废防治标准,推动固废区域转移合作和一体化标准管理制度构建,提升全流程信息化监管水平和联合执法力度。

  三是面向都市圈精细化治理要求,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共同制定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推进都市圈防灾减灾救灾同城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的都市圈全覆盖和全域联动。

  (6)决策执行机制化

  重点围绕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政策协同等领域,强化都市圈建设工作推进的制度化。

  一是深化大都市圈协同决策机制。面向大都市圈目标愿景,通过市长联席会议等形式,与长三角已形成的“三个层次,四个座谈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等形成有效对接,切实推动上海都市圈规划的重要基础设施、创新协同、生态治理等落实推进,在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二是设立都市圈一体化的融智与融资机制。面对都市圈共同发展目标与利益,设立大都市圈政策咨询委员会,负责政策库的调研、设计、建立与补充,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共同研究与咨询。同时,共同出资设立大都市圈投资开发基金,统筹用于跨区域交通、水利、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发建设,以及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如能源、资源调运和输送通道、重大信息通道等的协同共管。

  三是夯实都市圈一体化的信息与信用基础。积极探索在基础统计层面制定统一的统计监测大区,更好地反映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程度及一体化水平。率先推动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建立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信用标准互认、信息互动和跨区域联合奖惩机制,不断提升国内外各类主体对上海都市圈的诚信感受度,共同构建诚信高水准区域。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徐珺(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姜乾之(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城市部副部长)、戴跃华(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国际和数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