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前沿访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http://www.CRNTT.com   2024-06-15 10:26:35


 
  文脉如此关键,当如何赓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答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就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之后,在多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考察中、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着重强调要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伟光:中华文脉肇始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传承的全部文化的总称,是一个中性的集合概念。这其中既有优秀、精华的部分,也有落后、糟粕、腐朽的部分。我们所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要求做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鉴别”是“扬弃”的前提。只有鉴别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才能明确“扬”与“弃”的具体内容,继承“扬”的内容,批判“弃”的要素,从“精华”和“先进”之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鉴别的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鉴别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鉴别”中华传统文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结合的前提,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

  记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两个结合”有何内在关系?“第二个结合”有何特定内涵,又何以可能?

  王学斌:“第一个结合”包含着向“第二个结合”发展的逻辑前提,从“第一个结合”进展到“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不断结合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前提和实践基础。“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延伸和文明拓展。“两个结合”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