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探究日本车企认证欺诈的制度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24-06-16 13:36:40


 
  最后,日本车企内部监督制度出了问题。日本经济新闻社高级评论员小平龙四郎认为,丰田公司内部两个监察机构的负责人由同一位丰田公司高管担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同样由公司内部人员担任监察委员会委员长的东芝公司。在这样的内部监督机制下,东芝最终因曝出财务造假而惨淡退市。

  型式指定制度引争议

  虽然日本车企认证欺诈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车企纷纷表示“认证实验是在比国家要求更严的条件下完成的”,而国交省则强调只要没有按照规定来就属于违规。双方扯皮中,型式指定制度之弊引起广泛关注。认证制度滞后、难以有效满足新时期商业需求,以及认证结果过度依赖企业解释权引发质疑。

  首先,日本现行适用于汽车量产认证的型式指定制度于1951年起实施,虽宣称与“联合国标准”基本一致,但有专家认为,这一制度已无法满足汽车技术发展与现实需求变化。一些车企在测试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制度标准,导致欺诈行为频繁发生。

  山口县山阳小野田市立山口东京理科大学名誉教授贵岛孝雄表示,伴随汽车研发与技术飞速发展,型式指定制度已不能充分满足车企在安全方面的新需求。

  多家日本车企辩称,向国交省递交的测试数据是“在比日本型式认证要求更严格的测试条件下进行实验所得的数据”,车辆安全性没有问题。

  至于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并不能仅靠企业一面之词。中西汽车产业调研公司首席分析师中西孝树表示:“没能遵守规则的企业没有资格说制度的问题。但在车企不得不急速应对高速发展的电动化与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背景下,探讨认证制度是否应该完善是合理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