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
2005年8月号,总第92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大陆经济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

  「大中国」已在世人眼中 

  政客们为了一些个人短期的特殊利益,大声的在呼喊,有理没理,谁先讲谁就先赢,帽子满天飞,让冷静的去检讨一下两岸的关系,成了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我手头上有一份很简单的资料:早在一九九三年,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展望及发展中国家的年度报告,就已经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当做一个经济体了。

  大陆和台湾是属于一个相同的经济体,全世界早都有了共识。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远地来的访的客人,他的名片职衔前面大大的写着Great China。什么是Great China?台湾的民众被某些政客蒙着头、牵着鼻子走,没有人真正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走向何处;这也许是台湾人民最大的负担和困恼。

  大陆对外经济扩张像是在走台湾曾经走过的路

  我也愿意稍微谈一下个人的经验:我曾经在财政部服务了廿七年,那正是台湾经济高度成长的年代;工作的关系,大致也瞭解一点台湾经济所以能够高度成长的过程和决策。五十年代正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的时代,某一次的会议,邀集了专家学者,认真的商讨未来的发展策略,台湾是该先求富呢?还是先求均呢?那就是后来租税改革和奖励投资,这和刚刚马凯先生所谈的大中国循环似乎有一点点关联。

  那个年代,大战之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谋求经济发展。有资源的、有市场的地区,省就是赚,大多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发展策略;尽量节省外汇,能够自己做的产品尽量自己做,不假外求。久缺资源的、市场狭小的,不得已被迫采取「外销扩张」的发展策略。印度、印尼、马来西亚、乃至中国大陆是前者;台湾、新加坡、香港和南韩是后者。没有想到经过了五十年的竞走,当初被迫采取「外销扩张」的地区,却意外地创造了「经济奇迹」,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四小龙」。相对的那些以「进口替代」为发展策略的国家,有资源,有市场,反而相对来讲发展没那么成功,甚至失败。因此,所有国家最后都采取出口扩张的策略。现在看起来,中国大陆像是在走台湾曾经走过的路。

  事后的检讨,为什么传统上进口替代的策略最后归于失败呢?我的解释:进口替代的策略,基本人是划定一个势力范围,范围之内,力求自给自足。无形中把自己局限在一定的地区,牺牲了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的相对利益,久而久之,日余月累,终致落于下乘。

  大陆经济的变革,定调为「改革发放」,改革固然重要,开放才是重点。开放是把心胸开扩起来,来接受,来挑战,来面对。因为进口替代是把门关起来,画地为牢,画一个范围圈,自己自足。但实际上,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画地为牢、坚守的态度,决定了最后的成败。

  再看两岸问题,不论哪一方,若采取非常本位的势力范围,不准踰界一步,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我们谈两岸的问题,我是觉得我们该如何采取一个更开阔的心胸来重新谈一谈。其实不只两岸问题,这世界已是一个村,相互扶持最为重要。

  台湾经济正负经验值得借鉴

  最后,回过头谈我们引以为傲的台湾经验,有它特定的价值。我们刚谈到二十年前,台湾是这样成功的;不幸的,大陆担误这二十年,在忙于文化大革命。我们在这领先了二十年,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许,这些的经验,由于客观的条件、背景的差异,未必真正的全面有效。但是负面的经验──我们在这地方摔过一次跤,我想第二次经过的人,没理由再摔一次跤。台湾经验发展过程中的负面经验,非常值得参考。

  顺着刚刚的话讲,我们在整体的经济发展策略中,主轴是「出口扩张」;但在出口扩张的大政策下,我们不要忘记,永远有一百种理由说服政府扶持某些特定的产业,要「进口替代」,比如说:汽车业、水泥业……。几十年下来,多少的社会资源投入,现在的这些产业的情况又如何?在今天,同样的故事又一再的上演,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个人对台湾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些心得。温故知新,如何向前看!

  薛琦:当今无人可以忽略中国大陆

  台湾对大陆贸易成长是东南亚的最后一名

  中国大陆加入WTO,代表着过去二十年的改革开放达到一个临界点或者是一个里程碑。代表着中国对内的经贸制度的改变,也代表对过去所走的路的总结与深化。在中国入WTO之前,许多国家都以入WTO对其经济的影响为题做评论。现在回头看这些评论,发现有时候经济学家真是为做研究而研究。曾有研究指出,入WTO对中国GDP的影响没有超过百分之零点三。这个百分之零点三,我想只有经济学家做研究时才会注意到这个数字。

  请问大家,台湾经济成长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六,各位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应该没有。

  中国入WTO以后的表现远超过大家的预期,经济一直维持百分之八至百分之九的成长。尤其是贸易方面,去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成长百分之三十,但是同期大陆进口成长百分之四十。我想前年也亦复如此。台湾有些人就认为是不是台湾对中国太依赖,但他们忘记了,台湾在东南亚各国对大陆贸易成长中,是最后一名,在大陆的市占率是下降的。

  当今没人可以忽略中国大陆

  另外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对外的开放政策。我们常常提到RTA(regional trade agreement),区域性贸易协定。中国大陆过去很排斥这样的协定,总觉得FTA、RTA都是西方国家压迫中国的东西。但从二○○○年开始,他的想法开始改变,变成很积极的推动区域性的协定;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中。现在他很积极的推动东亚国协FTA。根据台经院的研究,这个贸易协定如果纳入日本、韩国而排除台湾在外,影响就很大了。

  过去我们在政治舞台上受到很多束缚,如果现在在经济舞台上也陷入同样的结果,那就很糟糕了。FTA或是RTA的影响不只是贸易而已,还有投资方面。投资对双边及多边关系的影响,才是会一直延续下去。我想这两件事对中国大陆来讲是一个新的发展。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过去五年来,当台湾经济是负成长或低度成长时,大陆仍维持百分之七以上的成长。同时大陆的贸易量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在东亚地区对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主要进口国。没有人今时今日可以忽略中国大陆。

  金融、农民与经济转型是大陆必须重视的问题

  但中国要维持现在的荣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经济过热的问题,当然中国现在施行所谓的宏观调控。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止房地产市场过热。另外,大家都在猜中国什么时候会动汇率。汇率政策是时机和方式的问题。很明显的,中国继续维持现在的汇率,其效果是越来越小了,但付出的代价却越来越高,再加上外来的压力。我倒认为中国调整汇率并不会影响其经济。因为中国市场并不是非常透明,进口报价及出口报价都不是市场上的价格,那些都是公司内部的贸易。换言之,利用这种方法,公司可以把获利移到国外去,因为钱放在大陆并不是很放心。如果人民币升值,压力有部分就自行吸收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还有九亿的农民,几乎是无限劳动力的供给。之前大陆在谈西部大开发,我就开玩笑,如果让人民币升值,可能有助于西部开发。因为沿海地区的工资会贵,而内陆地区工资还是非常低。

  其次,我认为中国的经济还处于转型期。所谓转形期的经济即是市场还不是很有效率。但在中国从事贸易活动,交易成本是很高的。主要就是不确定性,资讯不透明。举例而言,大陆每年维持百分之八至百分之九的经济成长,但为什么股市股价很坏。就是大家对上市公司的资料觉得不可信。此外还有农民农村的问题,这可能是大陆现在最棘手的部分。但大陆现在开始注意农村金融的问题,当地称农村经济是穷人经济,要怎么使农村富有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另外,现在大陆是工业部门领导经济发展,我相信很快会转成服务业为主。对于前面说的浪费资源的问题,大陆可能朝向利用技术进步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让使用效率提高或减少浪费。我想这是下一波,大陆会发展的一个契机。

  放开心胸与大陆合作

  再回过头来看台湾,我们内部大概有两派说法,今天在场的各位比较是同一派,我就讲另一派。这一派的说法就是我们不要跟中国大陆发展太密切的关系,主要的理由就是说,中国这么大,跟他作贸易就被吸进去了。甚至还说两个自由贸易的国家,工资跟利率的相对价格会变成一样,意思就是工资会变成一样。这样一讲,大家就恐慌了。跟中国贸易之后,台湾的工资跟大陆一样。

  事实上,这个理论有一个盲点,就是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全世最富有的国家应该对最反对自由贸易。

  另外就是大陆去年进口,大约是六千五百亿左右,台湾方面想不想抢这个市场。现在大陆是一个很大的贸易市场,表示我们可以跟大陆作专业分工。如果现在台湾方面还有所谓闭关锁国的主张,就是往开放经济的反方向走。我们期望台湾能在有机会的时候掌握住机会,以更开放的心胸与对岸一起合作。

  人民币升值将产生什么影响

  傅昆成:最近财经杂志提到,莫将全球经济成长的动力依赖在美国的消费力,另外也期盼亚洲国家将出口导向转型,主要指的就是中国大陆。中国面临贫富不均的问题已久,将出口导向转变为扩大内需。人民币升值会造成痛苦,但会痛苦到什么程度?人民币升值会有那些重要问题?对中国经济会造成什么影响,影响到多大的程度,而令中国大陆如此顽强不肯升值?

  薜琦:重点是人民币的决定机制

  人民币的问题,方才有提及,通常决策者都有惰性,这种惰性就是习惯。

  过去政策一直没有问题的话,那么政策就会一直下去。目前币值盯在一美元/八点二七人民币,加上贸易顺差,去年进口是五千五百亿,出口是五千六百亿,贸易基本是平衡的,但中国大陆在政策上还是保有惯性,大家都叫他做时,他并不会做;但当你没有想到时,他就蹦出来了。

  人民币币值的变动,重点不是它要升多少,第一次不够可以再来一次,而是人民币决定的机制要改变。改变的方式有几种,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升值方式是将浮动的区间定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等于将人民币调高了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但问题是,若币值升值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即可稳定经济,那代表经济根本没什么问题。

  再举个例,立法院有一次听证会,讨论央行针对新新台币升值是否考虑干预,全世界里的央行皆有相同的考量,只是干预的时间、方式及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人民币的变动只是决定机制的改变。而真正的问题是──人民币一定要升值的,否则会愈来愈累,付的代价是愈来愈大。升值后,大家就不会一直针对币值问题探讨,而中国就可以去正视他其他的问题。

  马凯:不克服热钱威胁 人民币宁可不升值

  我觉得人民币升值,目前有几个问题。尚未升值前,就有大量的投资热钱进入中国大陆;若松口要升值,恐怕会有更多的热钱涌入。这情形已造成中国经济需求极度扩张,目前这种高经济成长率不见得是好现象,真正良性支持的并不多,非良性的部份则较多,像投机的热钱、房产的泡沫、投资过热等。而投资过热的问题,大陆一直尚未解决。共产机制里有投资饥渴症,投资者不须承担投资后果,应该说不承担投资的成本,只享受投资的果实,所以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在投资时,当投资扩张,一切的业绩及奖金即可到手;当投资失败要还钱时,又可以不负责。所以,这部份不能真正改善时会影响市场经济。

  像去年的经济过热,有一数据资料显示,去年地方及政府预计目标在宏观调控之后,经济成长率要在百分之七点五左右,但最后是百分之九点五,但依据地方政府的统计,是在百分之十一左右。换句话说,将各省的资料加起来,中央应该是百分之十一;但最后公布的百分之九点五,是为了要有一个交代,代表宏观调控没有完全失败,而事实上是失败的。

  而这个问题,短时间无法解决,升值的可能性,若不能克服热钱的威胁,宁可政府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策略别轻易放手。若要抵消顺差所带来的压力,建议他们进一步开放进口,使贸易顺差自然抵消掉,这可以抵挡外国政府要求币值升值的压力。

  目前的升值压力来自美国,因为与美国的顺差差距实在太大,但美国并不能代表整个贸易结构,所以,未来要让贸易保持平衡,甚至逆差,才能抵挡这种压力。

  而贫富不均的问题,如果能真正找到好方法将农村的问题解决的话,贫富不均的问题,绝对可以获得极大的改善,而且为经济成长带来其他的动力,这部份才是中国应努力的方向。

  另外,外国希望大陆将出口动力改为扩大内需,我的想法是,中国大陆最健康的部门是出口,而出口是主要带动的力量,大陆的情况如同台湾四十年前的状况一样。台湾从五零年至八零年代为止,也是以出口为带动力量,以廉价劳动赚取劳动价差,这不能用扩大内需取代。一个落后贫穷国家要加速赶上经济国家时,它真正的优势是在劳动,只有透过出口廉价产品。但这个策略在长期上会自动毁灭,所以国际市场到最后,会逼迫大陆如同当初逼迫台湾一样,放弃出口廉价劳动的这个策略。目前我认为大陆没有条件放弃,扩大需求与出口的成长可以两者兼顾,扩大内需可以透过落后的部门生产力去提升,相信凭这个成长就可以带来很大的动力。

  戴立宁:如同打电动玩具 每过一关要换不同方式

  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率那么高,人民币预期会升值,币值相对稳定,为什么股票市场却一跌再跌?其实,这种情形,台湾也发生过。证券市场开创之初,因为在资本市场筹钱很方便,所以在自订的门槛上,常常赋予公营事业某些特殊的便利。大陆的产业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市场经济,大陆市场基本的问题是国营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的大包袱,到目前看来一时还是无法解决。大陆上市公司里国有股份约占了七成,当稍有风声,市场马上就有反应──跌、跌不休。因此,用证券市场的市调来说,大陆证券市场的问题有三个套牢:

  一、政府套牢:因为国营股只要有一点风声就跌,无法买出,被套得牢牢;

  二、证券商套牢:在开放证券商代客操作时,显然没有参考台湾经验,开放太多保本保息的商品,遇到股市大跌,证券商个个套牢;夸张一点说:证券商的净值是否存在,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三、投资人套牢:大陆证券在处理A、B股合流的时候,似乎漏了些什么,以致于B股的洋人赚饱了、跑了;接手的本国投资人,一个个套牢。

  一个证券市场,只有三种人──政府、证券商、投资人,如今全都套牢;这样的证券市场,问题当然很严重;但是也不必太惊慌,既然大家都套牢了,所以问题也就不会更坏了。如何面对问题,适度调整,逐一解决,才是要务。就如同打电动玩具一样,每过一关都要用换一种不同的方式;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所以在某一阶段算好方法,换了一个阶段就得用其他方法。成功往往包埋下失败的种子,关键的问题是在如何做适度的调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